【中国安防展览网 城市在线】由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主办的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论坛近日在上海召开,与会者聚焦“社区智能化管理”。2017年以来,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街道找准可以运用智能化手段解决的社区管理难点、痛点,在全国开展基于NGB-W物联专网的应用落地,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控江街道主任刘鹏在论坛介绍了控江街道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基本情况。
谈到控江街道精细化管理模式时,上海市经信委副处长山栋明认为,控江街道智能化社区的核心基础是物联。近几年物联网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日趋成熟,面对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新要求,从上海来看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是基本就绪的,这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先决条件。控江街道精细化管理模式体现在新连接、新数据、新服务、新平台。
东方明珠无线电视公司副总经理戴懿贺对控江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技术介绍时表示,在“社区大脑”项目建设初始,用信息化的手段解决条块上原来人要到现场查看的问题。由此出发,结合宽窄带的应用,引用比较先进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形成大脑平台,能够根据各垂直条线传感器的数据,引入模型分析,对社区管理的态势进行预判,实现自动发现问题、处置和指导的功能。考虑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态势,将来需要把外部优势资源引入“社区大脑”,进一步提高平台的智能化程度,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试点实验中。
上海市杨浦区社建办副主任何志东表示,控江街道智能化社区的探索在杨浦区引起很大的反响。它解决了四个问题:是补齐了社区治理中疏而有漏的短板。第二是解决了社区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问题。第三是开启了老城区智慧社区的一种新模式。第四是开启了睦邻家园建设的新模式。随着智能化程度越高,化程度越高,他建议在推进智能化社区建设的同时,从促进社情融合、促进构建熟人社会的角度考虑,更加重视社情融合的技术发展和切入,构建和谐、有序、美丽基层社区,通过充满人文情怀的社区服务进而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复旦大学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李春成认为,精细化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粗放管理,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维度。其实它本身蕴含了一个现代化的精神实质,首先是审美趋向,就是主义的倾向或精益求精;其次是追求效能和效率的目标;再次是结构化思维的逻辑;另外是物化和智能化的手段。
精细化到底要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后理想状态到底是什么?怎么去评估精细化?李春成说,精细化治理的理想态是全时空、无短板、率、能、自治理、自服务,精细化治理的理想治理应该是从粗到细,从细到无的过程,自治、共治,无为而治。现在上海市委把社区治理定义为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以及公众体验,落脚点在公众体验,也就是精细化治理要达到理想效益是安全感、获得感、归属感、胜任感、自主感和幸福感。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汪镭,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盛智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副院长王信分别围绕论坛主题进行专题发言。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对专家学者的发言作点评,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作总结发言。(原标题: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论坛召开 聚焦“社区智能化管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