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资讯

智慧城市网 > 资讯 > 市场分析 > 正文

物联网推动灾害监测全覆盖 智慧气象催生万亿市场

2018-08-23 08:56:33 智慧城市中国 点击量:54424
  【中国安防展览网 市场分析】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在贫困地区防灾减灾工作中“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中央财政积极支持气象服务“三农”和助力扶贫。据报道,从财政绩效评价结果看,“三农”服务专项资金有效推动了“两个体系”建设,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明显提升。但是,要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尚有许多次生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如边坡、高铁、公路等等,因此,存在巨大的系统集成工程发展的空间。
 
  据研究,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占各类自然灾害的70%以上。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变暖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交织发生、影响叠加,更加剧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平安中国”“美丽中国”,提升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重要基石。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公益性突出、科技性专业性强、关联融合度高、支撑作用显著,是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气象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中可以充分发挥“六大作用”,即监测预报先导作用、预警发布枢纽作用、风险管理支撑作用、应急救援保障作用、统筹管理职能作用、减灾示范作用。
 
  中国气象局出台了《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升,建成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形成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地图,城市、乡村、海洋和重点区域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均衡发展,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明显降低,全社会抵御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有效提升。
 
  到2035年,我国将推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大幅跃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届时,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气象灾害治理的中国贡献力和影响力达到水平,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天基、空基、地基三位一体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网。在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下,这张监测网将“越织越细”,实现对重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的智能感知。在智能预报方面,目前气象预报时效已精细到全国0-10天,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未来将进一步建立从分钟到年的无缝隙、全覆盖、智能化的预报业务,发展基于位置的格点化预报。
 
  气象部门近年来针对航空、海洋、交通等多领域建立了影响评估模型和基于天气发生概率的风险矩阵,在防灾减灾救灾中已发挥重要作用,未来还将大力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预警,为减轻灾害风险打出更多提前量。同时,发展以用户为中心、面向全媒体的智慧气象服务,力争实现按需自动推送服务。
 
  目前,在智慧气象体系建设方面,国内有许多成功的实践,如:
 
  1.福州
 
  加快研发智慧城市气象应用平台。建设城市智能气象感知观测网,构建福州市气象大数据分中心,建设“气象+行业”智慧交互应用平台,构建互联网+气象+交通、环保、联排联调等行业的气象服务新业态;融入“海上福州”发展战略,建立智慧海洋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气象全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满足福州市民个性化气象服务需求;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短时临近天气智能预报研发。
 
  我市将建立市、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实现预警信息向乡镇延伸;共享部门、社会信息发布手段,建设重大灾害预警信息绿色发布通道;建立健全城市重点部位、敏感人群对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联动机制;开展城市网格气象预警服务,建立山洪、地灾、森林火险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2. 江苏
 
  江苏初步建成了较为先进的综合观测系统,9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形成覆盖全省的监测网,每6分钟获取一次监测数据;1800余个自动气象观测站,进行分钟级气象要素观测,极大地提高了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同时,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闪电定位仪,以及分布于江、湖、海、公路、城市等的各类新型探测设备应用,强化了对特殊性、突发性和灾害性天气的分析判断能力。
 
  3. 重庆
 
  重庆市气象局还发展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进一步优化预报订正模式,制作发布时空分辨率为3h、5km的0—10天智能网格预报产品,逐步实现多灾种精细化影响预报。
 
  该局建设智慧气象服务系统,推进气象服务云平台构建和大数据应用服务开发,实现气象服务的智能响应和有效分配。四是发展智能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物联网监测单元和信息发布关联模型研究以及应急现场服务APP开发,实现对灾害性天气的智能判识和靶向发布。五是发展智能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试运行论证冰雹探测系统,不断提升大气污染、生态文明、防雹减灾等人影服务智能化水平。
 
  4. 杭州
 
  经过数年来不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一个全自动、多要素、高密度、高频次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已经覆盖全区所有镇街及现代农业、重要产业集聚区、旅游风景区、小流域等重点领域,基本形成多灾种、、立体式的综合监测网格局。
 
  目前,我区已建成表征余杭区气候特征的临平山余杭国家气象观测站;建成一个由54个自动气象观测站、10个大气电场仪、6个农业气象专业监测站、1个灰霾站、7个雨雪冰冻站、6个能见度监测站、11个高清视频点、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和7个负氧离子站、44块气象信息接收电子显示屏等组成的全区综合气象监测网,监测频次达到5分钟更新标准,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达4.8千米,基本实现对全区重大气象灾害实时监控。
 
  智慧气象是近年来气象事业发展的一个热词。当前,气象部门正大力推动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现代化建设,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推进气象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其成果将成为五大体系的重要支撑,广泛惠及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各环节。
 
  下一步,国家将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绘制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风险地图,着力实现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组织责任体系全覆盖、乡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全覆盖,实现乡村气象预警信息到人,努力推动预警传播无盲区、无死角。
 
  因此,必须建设大量的微型气象监测自动站。如:
 
  宁陕县气象局总能在时间将各乡镇各个时段的降水信息及时统计上报,这个功劳要归功于各个乡镇小小的区域自动站。区域自动站是可在线实时24小时连续地采集和记录监测点位的温度和降水量,采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可在线查看监测点位的温度和降水量信息,实现远程监测的一种服务模式,被群众称为“千里眼”。目前,宁陕县气象局在辖区内共建有区域自动站18个,能实时提供10个乡镇的温度和雨量信息。区域自动气象站作为农村“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提高了宁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千里眼”的作用。

声明:凡来源标明“智慧城市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智慧城市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智慧城市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资讯视频会议协会

咨询中心

服务咨询QQ交谈

在线客服QQ交谈

媒体合作QQ交谈

展会合作QQ交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