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网 时事聚焦】近日,几起关于银行服务与公共事务办理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网传一位病重老人因需用钱转院治疗,家属到银行取款因密码输入不正确,被要求必须本人到场办理验证,家属不得将病重老人抬至银行,结果在办理过程中,老人突发疾病死亡;另有一位盲人(无眼球)前往营业厅办理手机卡,因无法“睁眼”完成
人脸识别,无法办理银行卡;还有一位女儿在父亲去世后,尽管提供了死亡证明、户口本等材料,仍无法取出父亲银行卡内的存款,最终不得不将年迈的奶奶告上法庭,通过法律程序才得以解决。这些事件看似个案,却折射出一个普遍性问题——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制度设计是否真正考虑到了所有人的需求?
一、事件背后的不合理性:技术便利还是制度冷漠?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暴露了公共服务在执行过程中的僵化与冷漠。银行、通信运营商等机构在推行数字化服务时,往往以“安全”“合规”为由,设置了一系列标准化流程,但这些流程却忽视了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
病重老人被要求亲自到银行取款,表面上是“反洗钱规定”,但银行是否有更人性化的替代方案?例如,医院出具证明后由亲属代办,或银行提供上门服务?现实中,许多银行确实有“绿色通道”,但要么门槛过高,要么基层员工缺乏执行意愿,导致规定形同虚设。
盲人无法通过人脸识别办理手机卡,则暴露了技术设计的缺陷。人脸识别本是为了安全和便捷,但当它成为唯一验证方式时,反而将一部分人排除在外。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领域,比如视障人士无法使用某些APP,老年人因不会操作智能设备而无法就医挂号。技术本应普惠大众,却在执行中制造了新的不平等。
而遗产继承的繁琐程序,更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即便所有继承人均无争议,银行仍要求公证或法院判决,导致失去亲人的家庭,还要耗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走法律程序。这种“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的风险规避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责任转嫁——银行将自身应承担的审核义务,推给了本已处于困境的普通民众。
二、问题根源:制度设计、执行与文化惰性
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制度设计缺乏对特殊群体的考量。 我国的金融、通信等行业规范大多建立在“标准用户”假设上——即身体健康、熟悉数字操作、能提供完整证明文件的成年人。但现实中,社会是多元的,有老年人、残障人士、边远地区居民等群体,他们的需求往往被排除在系统设计之外。例如,尽管《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已实施,但许多机构仍以“技术限制”为由拒绝调整流程。
其次,执行层面的僵化与免责文化盛行。 许多基层员工并非故意刁难,而是担心违规操作会带来追责。例如,银行柜员若未经严格审核就允许代办取款,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可能落在个人头上。这种“宁可机械执行,也不愿灵活处理”的心态,导致政策善意无法落地。
最后,技术伦理的缺失让问题雪上加霜。 科技公司追求效率最大化,却很少考虑无障碍适配。例如,人脸识别技术的推广并未同步开发替代方案(如
语音识别、指纹验证等),导致视障人士被系统性地排除在外。类似问题也出现在智能政务、在线医疗等领域——技术进步了,但包容性却退步了。
三、破局之道:从“合规优先”到“以人为本”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仅靠道德呼吁,而需系统性改革。
首先,制度层面应建立更灵活的服务标准。 例如,银行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对小额遗产继承实行简化程序,或允许在特定情况下(如重病、高龄)由亲属代办,而不必强制公证。同时,监管部门应明确“合理便利”原则,要求公共服务必须为特殊群体提供替代方案,否则视为违规。
其次,技术发展必须兼顾包容性。 政府可出台强制性无障碍标准,要求所有涉及公共服务的数字产品(如APP、自助终端)必须适配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群体。例如,人脸识别系统应同时支持语音验证,智能设备应保留传统人工服务选项。
最后,改变“风险规避至上”的管理文化。 应建立容错机制,允许一线员工在合理范围内灵活处理特殊案例,而非一味追求程序正确。例如,可设立“特殊群体服务备案制”,只要流程合规、证据充分,即便后续发现问题也不追究个人责任。
结语:技术进步不应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
数字化本应让生活更便捷,而非制造新的障碍。当我们为刷脸支付、无人银行等创新喝彩时,不应忘记那些被系统“过滤”掉的群体——病床上的老人、失去视力的盲人、刚刚失去亲人的家属。一个文明的社会,不在于它拥有多少尖端科技,而在于它能否保障每个人最基本的尊严与权利。
希望这些事件能成为改变的契机,让我们的制度设计真正回归“以人为本”——毕竟,科技的价值,终究是为人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