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二代*的多用途系统方案

2011年11月21日 10:42$artinfo.Reprint点击量:2500

  一、项目背景
  
  通过全国范围内对第二代*的更新换代,中国的户籍管理全面进入RFID信息化时代。而面对中国十三亿人口都有的二代*,更多的利用价值却只是单纯的利用平面识别方式验证身份信息,而通过射频技术却在推广上只用在饭店、银行等少数行业。
  
  而如今,手机支付正在如火如荼的试验阶段,利用手机支付不但能通过手机钱包进行交易的支付,并通过带有RFID的SIM卡购买到如世博会的电子门票。当然,对人们来说,手机并不是每人都必须具备的,而二代*却是人们*的东西,面对二代*内集成的RFID芯片,结合无线POS系统,就可实现“证卡一卡通”功能。
  
  二、项目用途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通过这样一张卡用来消费,这样就能节约奔波于各交费点等待的时间。并且每人每年也可节少大约10张左右PVC卡片,其中包括银行卡、社保卡、保险卡、公交卡、打折卡、会员卡等,这样的数字乘以十三亿,就可为国家的节能减排起到一定作用。通过一张*,就能完成对公交刷卡、购物支付、电子门票、费用交纳、会员注册、折扣管理、智能停车等功能,这样就大大节约人们资金成本,时间管理,实现“证卡一卡通”系统的商业模式。其中,通过“二代*”集成管理的信息适用于如下领域:
  
  三、技术原理
  
  本创意围绕二代*为基础,力求开发未来三代、四代*实现以上功能,在支付,身份识别,交费等环节起到重要作用,也为节约多余卡片做一点贡献。实现这一项庞大的功能,需要结合到**系统,银行,交通,政府等各部门系统与数据库的支持。从理论上和技术的构想上看,是可以实现,但是从现实角度与安全考虑来看,实现它还是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安全考虑
  
  4.1无线识别安全问题
  
  此方案涉及到多部门,多协同的联通方式运行,zui主要的安全考虑是无线接收的技术实现问题。首先此方案从无线频率来考虑,试想,我们空气中弥漫着无线电信号,电视信号,收音机信号,手机信号等等。但是从技术角度来看,这些通过不同频率来实现的技术能运用到二代*的无线多功能识别技术当中。
  
  不同识别器,识别到编码的某一位或几位编码,从而获取到相关信息,例如银行卡,YH代表银行,51代表四川省,29代表某支行,30481代表卡片种类,0481代表工商银行,后面是卡号,等银行卡片内的信息,存储到二代*的芯片中。而终端识别到前几位,可以知道只能获取银行方面的信息,而不能当公交卡,停车卡的识别来获取,从而实现,一种终端识别一种卡片的功能,避免互相窜频造成资料外泄。
  
  4.2卡片遗失问题
  
  很多人会觉得把多张卡片集合到一张二代*上面,就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不安全,更不好的是,如果别人破解了二代*的信息,那所有的东西都就没有了。而此方案恰恰也通过现实经历来解决卡片遗失的风险问题。
  
  首先,我们会把遗失一张多功能二代*的风险,与遗失一个钱包的风险接近。因为我们的钱包中,同样会放有银行卡,公交卡,社保卡,停车卡,会员卡等等等。我们也同样担心,不法分子拣到钱包会不会破解我们的银行卡,公交卡,停车卡。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社会正因为这样和谐稳定,与我们的高技术生活是离不开的,正因为有我们强大的*技术,银行技术保护着我们的生命财产,才能让我们今天没有太多的担心别人拣去钱包就一定会盗走卡里的钱。更多的人掉了钱包,马上会去*局挂失*,又去银行挂失银行卡。而未来的*,其实就能一次性解决这些问题,就到附近的派出所,进行挂失登记,派出所就会暂停你卡片的相关功能,并通过你注册卡片的商家或银行,停止使用你卡片的刷卡功能。然后你可以进行*的补办,拿到*后再去相关部门开通,而不是重复申请卡片。
  
  五、商业开发
  
  此技术的研发成功以后,要配合着三代*的开发、读写终端开发,网络技术,客服服务,预约登记等功能进行商业开发。在如下领域可以开展。
  
  1)、与*部合作开发出三代*,将此技术出售给予*部,配合他们换发第三代*。
  
  2)、自主开发类似与银行pos机的读写终端,进行商户销售,管理。
  
  3)、设立类似银联这样的机构,对商户管理,卡片办理、挂失、通知、预约等进行管理,并且提供相应担保,信用机制管理。对此服务手续相应费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