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5月12日 16:39厦门科拓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点击量:22
家门口的公园绿地悄然变身立体停车场,地铁站旁实现“零据离”换乘——2024年杭州城市治理亮出新答卷。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市通过创新空间开发模式,全年新增公共泊位突破1.5万个,其中既有深达23米的全自动地下车库,也有与口袋公园烷美融合的隐形停车场。在艮园社区经营十余年的理发店老板发现,自从东园公园地下车库投用后,店门口违停车辆明显减少,周边多个老小区居民更是结束了“排队数月等车位”的窘境。更令人瞩目的是,九堡、翁梅等地铁站点周边涌现出多个“停车即换乘”的智慧枢纽,让开车通勤的上班族真正实现“双程无忧”。这场破解停车困局的变革,正通过“向地下要空间、与轨道做衔接”的创新实践,悄然重塑着城市出行生态。
1.智慧化与无人化加速渗透
当前停车行业正经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智能化、无人化转型。AI车牌识别、无感支付、动态定价系统等技术广泛应用,2025年无人值守停车场普及率预计超过80%。例如,杭州的东园公园地下车库通过全自动平面移动设备实现高效存取,单库容量达400个车位,深度达23米,体现了立体化与智能化的结合。
城市级停车云平台的推广(如北京蓝卡科技的“一屏统管”系统)进一步整合了分散的停车资源,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优化车流分配,减少道路拥堵。
2.新能源与空间复合利用成新增长点
随着电动汽车普及,停车场标配充电桩已成趋势,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如太阳能板+储能系统)不仅降低能耗,还可反向供电,助力城市碳中和目标。
土地资源稀缺推动地下空间开发与多功能改造。例如,杭州天万路地下停车场结合口袋公园设计,既保留地面休闲设施,又提供200个车位,成为“隐形”城市枢纽。
3.政策支持与市场化探索并存
国家四部委明确要求2025年前建成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的城市停车系统,鼓励共享车位、错时开放等模式。成都、重庆等地通过政府补贴和市场化运营(如PPP模式),推动P+R停车场建设,2024年成都艏批11个P+R点位提供3168个泊位,并推出5折停车费优惠。
然而,行业仍面临技术标准不统一、中小城市改造资金不足等挑战,部分区域存在“僵尸车”占位、管理滞后等问题。
1.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P+R通过引导私家车用户在外围换乘公共交通,显著减少核心区车流。重庆调查显示,出行距离超过10公里的市民中,45%选择P+R模式,早高峰时段停车场利用率达23.4%。杭州地铁站点新增的“零据离”换乘停车场(如九堡站地下车库),实现了私家车与轨道交通的无缝衔接,高峰时段通行效率提升30%。
2.经济性与环保效益双赢
对用户而言,P+R可降低出行成本。成都的5折停车优惠、北京按次收费2元等政策,使换乘成本远低于市中心停车费。同时,减少燃油车进入核心区可降低碳排放,安卡拉的P+R系统通过免费停车鼓励公共交通,预计每年减少碳排放量超千吨。
3.促进公共交通网络优化
P+R不仅是交通节点,更是城市资源整合的杠杆。例如,青岛通过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战略,将地铁站点与立体停车库、商业综合体结合,形成“停车+消费+能源”的复合生态。未来,停车场或进一步升级为“城市微枢纽”,集成物流中转、应急避难等功能,如厦门路桥信息提出的“停车场+无人机停机坪”设想。
未来趋势:生态化与用户需求导向
技术融合:自动驾驶与停车场联动(如特斯拉自动泊车)、AR导航等应用将重塑用户体验。
商业模式创新:订阅制服务、车位共享平台(类似Airbnb模式)或成为主流,杭州已有企业通过错时共享年增收超千万元。
政策精细化:需解决“免费停车场僵尸车”“标识不清”等问题,借鉴上海、北京经验,建立统一收费标准与动态管理机制。
停车行业的变革已从单一“空间租赁”转向“城市服务枢纽”的生态构建,而P+R模式作为连接私家车与公共交通的关键纽带,不仅缓解了停车难,更推动了绿色出行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完善,停车产业有望成为智慧城市的核心引擎之一。
在杭州破解停车困局的创新实践中,科拓停车场收费系统以其全场景智慧化解决方案,深度融入城市治理脉络,成为“向地下要空间、与轨道做衔接”战略的核心技术引擎。作为中国智慧停车领域的技术引岭者,科拓通过“技术+场景”的深度融合,为杭州提供了与城市发展逻辑高度契合的智慧停车支撑,其创新应用已在多个飚杆场景中印证了技术价值。
在杭州龙湖金沙天街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停车场中,科拓的全视频智慧停车场系统通过AI车牌识别、1秒超速入场等技术,使日均1.2万车次的高流量场景下通行效率提升30%。该系统采用全冗余架构设计,在龙湖金沙天街1700个车位的高强度运营中仍能保持稳定运行,其停车场找车机系统(市场赞有率超95%)通过视频寻车技术,将车主平均找车时间缩短至3分钟内。这种技术适配性在杭州西溪园区等企业级停车场中进一步凸显——阿里巴巴总部采用科拓免取卡系统后,不仅实现12,000车次/日的高通行量压力下零拥堵,更通过潮汐车道切换、车队进出模式等定制化功能,精准满足园区复杂管理需求。
这种技术能力在杭州余杭区错时共享停车试点中展现出更强的资源整合价值。科拓的错时停车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车位状态,结合AI算法预测供需,将夜间居民小区60%的闲置车位与白天商业区90%的需求缺口精准匹配。数据显示,试点区域车位日均使用时长从4小时延长至12小时,居民停车成本降低30%,同时减少无效行驶里程带来的碳排放约1.2万吨/年。
在杭州地铁站点周边的智慧换乘枢纽,科拓的视频免取卡收费系统与城市停车诱导系统深度联动,实现“停车即换乘”的零感知体验。系统通过车牌识别自动核算费用,支持“先离场后付费”功能,使高峰期通行效率提升40%。更具前瞻性的是,科拓与华为云合作开发的智慧停车系统已实现车场端、车机端、用户端的互联互通——当搭载鸿蒙智能座舱的新能源车抵达停车场时,系统可自动分配充电车位并完成一键泊车,为杭州“轨道+新能源”的出行生态提供技术闭环。
这种技术协同效应在杭州城市级停车云平台中尤为显著。科拓构建的“一城一场”数据网络,已在重庆、太原等城市实现分散停车场资源的实时整合,这一能力在杭州同样展现出巨大价值。通过接入杭州城市大脑,科拓系统可实时分析各停车场车位数据,结合交通流量动态调整收费策略。例如在艮园社区等老旧小区周边,系统通过“五高五低”差异化定价机制,将车位周转率提升60%,同时引导车流向闲置区域分流,使核心区道路流量降低8%-12%。
科拓的技术基因与杭州“最小干预、最大利用”的空间开发理念高度契合。其无线车位引导系统无需布线即可快速部署,在保留地面休闲设施的同时,将地下车位的实时状态同步至城市大脑,使车位利用率提升至85%。这种“隐形”停车场的管理模式,已在杭州多个口袋公园地下停车库项目中得到验证。
面向未来,科拓正以“技术融合”重构停车场景。其与华为联合开发的自动驾驶联动功能,可实现车辆从道路到车位的全流程自动化;基于物联网的车位共享平台已在杭州试点错时共享模式,年增收超千万元。这些创新不仅契合行业生态化趋势,更与杭州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高度同频。正如科拓停车产业研究院葛院长所言:“智慧停车的终及目标,是让停车场从‘空间租赁者’转变为‘城市服务枢纽’。”在杭州这场停车革命中,科拓正通过技术赋能,让“双程无忧”的出行愿景加速照进现实。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