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网资讯中心企业关注

新发产品更多
在发展人工智能上中企所欠缺的是什么?
2017年06月15日 10:21:57来源:机器人视界点击量:33809
导读自从发展人工智能被纳入国家政策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就成为一项全民运动,不仅刮起人工智能创业潮,而且大型公司也纷纷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发展。
  【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自从发展人工智能被纳入国家政策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就成为一项全民运动,不仅刮起人工智能创业潮,而且大型公司也纷纷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和发展。
 
  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势头正盛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中国正逐步成长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坚力量,甚至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首先表现在上。据今年的《乌镇指数:人工智能发展报告》上显示,在人工智能数量方面,中国以15745个紧跟在美国26891个之后位列第二,日本以14604个*三。值得一提的是,三国占总体的73.85%。
 
  其次,表现在投稿及收录上。美国人工智能协会(AAAI)的大会上公布了相关的投稿论文,据悉,全部投稿共2571篇,其中,中国和美国的投稿数量分别占到31%和30%。虽然在被接收论文数量上,中国还是低于美国,但数量已经大幅提升。毕竟基数大,就一切都有可能。而且,在今年收录的论文中,百度、腾讯、华为、360、今日头条、携程等中国公司的人工智能团队也有出现。
 
在发展人工智能上中企所欠缺的是什么?
 
  再次,也是重要的是,地位也相应提升。据悉,原来今年的AAAI大会原本决定在新奥尔良召开的,但是当时的时间是我国的春节,所以,AAAI大会竟然破格修改了时间和地点,以让中国人安心参加会议。
 
  发展背后有不少硬伤
 
  可能,中国人多力量大,又重视创新,所以进步是飞快的。连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都曾这样说:“中国人适合做人工智能,世界上43%的人工智能论文都是中国人写的。”然而,质量上还有待把关。
 
  为什么这么说呢?
 
  ,是从投稿收录不高可以看出来。投稿数量多成为中国人的一个上升势头的证明,但是投稿收录不高更需要得到重视——可能是质量不高。我们对这个质量不高进行一些猜测分析,就很有可能是中国人在投稿主题上有重复,也有可能是表达不清晰,或者发展方向不正确等。
 
  第二,原创水准较低。在中国很流行一个词“伪原创”,就是在别人写作的前提上,综合多方面的信息“闭门造车”,完全提不出自己的新观点。比如AAAI现任执委杨强教授杨强认为,深度学习是不断发展的,研究领域的应该是开拓新的领域,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深挖。“把一个10层的深度模型拓展到100层甚至1000层,我觉得这个确实是一个进步,中国人目前是这个层次,但这些在我看来并不是一个原创。”
 
  高质量原创太少
 
  第三是老毛病“行动的矮子”。中国在文章写作上、投资创业上都有强烈的势头,但无奈国内与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根基还是不太稳,有很多公司都在国外设立创研基地,同时,各种产品“百花齐放”后却都很难落地,并没有特别符合现下的需求,所以商业化较低。
 
  第四,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问题。国内在相关方面的人才储备大量匮乏,而且很多高校长时间内并没有人工智能专业,而在美国基本上大的院校都有专业教授。人才是持续的生产力,如果在这方面不跟上,即使高薪也挖不出个中国的人工智能来。
关键词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
相关阅读更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正在阅读:在发展人工智能上中企所欠缺的是什么?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afzhan@foxmail.com
  • 联系电话0571-87756384
智慧城市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慧城市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慧城市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慧城市网

抖音号:af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i

视频号

AF智慧城市网

视频号ID:sphF7DOyrojJnp8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小红书

智慧城市

小红书ID:2537047074

打开小红书 扫一扫关注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