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 生物识别通过高科技手段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人脸、虹膜等以及行为特征包括笔迹、声音、步态等进行身份鉴定,身份识别的前提是信息收集。随着生物识别产业的快速发展,“看脸”时代开始来临。近日“*网上副本”平台发布,即将在多个地方投入试点。通过这个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生成编号的“*网上副本”,并通过“刷脸”等技术手段读取和使用。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Acuity Market intelligence发布的数据,2013年生物识别市场规模达到73.39亿美元。其中,指纹识别技术使用范围广,产品市场份额约为58%;其次是人脸识别产品,约占18%,预计至2017年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将达108.82亿美元。
数据显示,2015年,指纹识别的渗透率达到25%。业内人士预计,2016年指纹识别渗透率将达到50%,而这一数据将在2020年达到75%。预计到2018年,智能终端指纹识别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119889万颗,销售额将达到30.7亿美元。在此背景下,指纹芯片厂商、指纹识别模组厂商、指纹识别方案提供商均将获益。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指纹和人脸识别应用的快速推进,声纹、虹膜、静脉等生物识别应用将紧随其后。但不同的生物识别技术各有优劣,人脸识别技术门槛较低,指纹则具有性和终身性。多种生物识别方式组合运用将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
兴业证券分析师表示,从传统的硬件销售、软件开发,到云服务模式的解决方案,再到未来可能实现的大数据变现,生物识别盈利模式多样。未来生物识别市场有望维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0年,生物识别市场将突破250亿美元,国内市场突破300亿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