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网 企业关注】近期,工信部办公厅印发《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5年版)》(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内容提到40个智能制造典型场景,涵盖了工厂建设、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生产作业等8个重点环节。相比2024年版,新版《指引》优化了重点环节布局,新增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制造工程优化、智能经营决策等典型场景,突出了人工智能新技术在典型场景中的融合应用,加强对企业智能化升级的引领。
总的来说,该指引详细描述了智能制造典型场景的业务活动、核心问题、实施路径与应用成效。
安防作为制造业的一员,目前在数字化浪潮的驱动下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阵痛期,新指引的出台或为安防技术的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具体看如下介绍!
安防产能再释放?
众所周知,国内安防行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等方向发展已是市场普遍共识。其中安防自引入AI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进入2.0时代。这一时期,市场聚焦的是新兴技术在安防领域实际落地情况,而2025年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突然火爆,不仅让市场看到了新的发展动能,也让安防+AI 2.0有了具象化的表现,不在停留概念阶段。
而新指引的出台,如同锦上添花一样,对安防智能制造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参考,同时相关智能制造场景也给了安防企业业务拓展的机会,或成为企业新的增长极。根据《指引》的相关内容,有近三分之一的典型场景安防企业或可积极开拓。
例如在生产作业环节当中,就有3个场景或需要安防企业供应相关产品。一是在危险作业自动化领域上,针对高危物料处理、密闭空间作业等场景,需部署
防爆机器人、远程操控系统和环境感知设备,替代人工完成高风险操作。比如安防
巡检机器人。
典型案例如化工行业的自动巡检机器人、电力行业的带电作业机械臂。
其次是在安全一体化管控领域上,需要整合视频监控、行为识别、电子围栏等技术,构建实时风险预警平台。《指引》也提到某钢铁企业钢铁企业通过AI行为分析系统,使违规操作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事故率下降40%。这无疑是给予我们参考。
最后是在设备故障诊断与预测上,需要结合振动传感器、声纹识别和机器学习,实现设备健康度动态评估。《指引》同样也提到某汽车零部件厂商采用该技术后,非计划停机时间减少35%。
另外,还有运营管理环节以及其他关联场景上,《指引》也给出了简要的需求部署,安防人可搜寻了解。
总的来说,《指引》强调的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化升级,而安防技术又是支撑智能制造典型场景落地的重要保障,所以随着智能制造场景的深化或为安防行业未来的发展带来足够的想象空间,产能或进一步释放,拭目以待。
安防企业发力方向
最近几年,因为客观因素的影响,安防企业面临的挑战众多,比如企业盈利能力下滑、回款周期长、项目开工率低等等。为了应对这些因素挑战,安防企业也是纷纷调整经营战略,找寻各种新赛道以期能稳固自身市场地位。
此次《指引》出台,安防企业要想在其所提到的各场景中有所作为,或在产品或解决方案的方向上发力,比如在风险预警能力上,可通过构建一个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集成火灾报警、入侵检测、电子围栏等子系统,全方位监测各厂区重点区域,实现早期预警,保障各企业安全有效的经营。
还有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高危场景监测或替代以及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等等,都可以成为企业发力方向。这里不做详细表述。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撇开市场份额,国内安防企业主要还是中小企业居多,它们在商业模式、技术适配、投入占比上都有明显的不足,对他们来说想要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真正实现降本增效,需要花费更多精力。不然《指引》给的场景再典型,技术再先进,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也只是花架子。
而且,在安防这一领域,科技巨头跨界布局一方面提高市场竞争激励程度,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因为跨行业标准的不统一导致各产品间不能完全兼容,继而拖长项目交付、方案落地的时间周期。
所以,国内安防企业要想在《指引》的指导下快速开拓市场,并打造安防智能制造“升级版”,除了政策的扶持外,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很有必要。
整体来看,在智能制造的时代,国内安防需求早已经突破传统范畴,正向预测性、系统性和融合性方向发展。安防企业要想不被时代所抛弃,需抓住场景化需求机遇,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变革抢占市场先机,在构建安全可靠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同时助力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