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矿用电缆探伤测试仪原理及使用

2025年06月27日 09:11陕西意联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点击量:60

矿用电缆探伤测试仪


一、
矿用电缆探伤测试仪概述

  矿用电缆探伤测试仪原理:煤矿是电缆使用大户,由于井下作业环境条件严酷,所以各种电缆年损环量比较大,为了节省开支降低行产成本,各矿一般都有配备了和自已的电缆维修队伍。但由于受检测设备及工艺的限制在修理综采等电缆时,探伤测试常常不尽人意,而且大多采用对电缆绝缘破坏较大的强行击穿法。

  矿用电缆故障检测仪是以不破坏电缆原有结构为前提的局部放电法为基础进行擦伤,能简便而准确地探测到电缆损伤部位,而且又兼有修复后进行测试的功能,所以是当前煤矿电缆维修业务中可以充分信赖的工具。

二、矿用电缆探伤测试仪主要技术参数:


> 电流电压:单相交流220V、50Hz
> 探伤直流输出电压:0—30KV(按钮控制)
> 电缆探伤准确度:±50mm 以内
> 测试输出直流电压:0—30KV(按钮控制)
> 自动耐压测试时间:0—30分 (可设定)
> 泄漏电流测试范围:0—100 微安
> 主变压器额定容量:3KVA
> 整流方式:单相半波
> 放电球隙:手柄罗杆调节
> 外形尺寸:1100×1000×1200mm

> 重量:约100 Kg


三、矿用电缆探伤测试仪使用环境条件:

>>、周围无爆炸危险的介质,且介质中无足以腐蚀金属和破坏电气绝缘的气体及尘埃;
>>
、周围介质温度:—5℃—+40℃;
>>、空气相对温度:不大于85%(温度为20℃±5时);
>>、海拔高度:不超过2500m;
>>、无显著冲击振动,且无雨雪侵入的场所。



四、矿用电缆探伤测试仪结构特点:

>>、在控制面板上设有电源开关、高压启动、高压停止、升压、降压等开关或按钮,有耐压测试数字时间定时继电器等。
>>、矿用电缆探伤测试仪由控制部分(低压)和高压整流,放电及测试部他组成。高低压间、高低压与外壳之间都留有足够的安全空间。
>>、为保证设备及人员安全,高压启动前必须由专人用钥匙进行操作。
>>、配备了专用高压放电棒,供每次探伤或测试后进行放电,以确保安全,箱底部有接地标志。
>>、每次探伤或对电缆进行测试时,都能保证高压从零位开始徐升压,有高低压限位形状,升压或降压过程均由按钮进行控制,升降电压速率平稳,操作安全简便。
>>、直流耐压测试时间可由数字后自动进行(也可由人工进行控制),试验时间准确可靠。
>>、泄漏电流可根据耐压测试过程的需要随时进行测量。
>>、设备有过流及短路保护,有启动预警告及过流保护。
>>、在显示板上有高压电压、泄漏电流和低压总电流等测量电表,设有电源、高压、定时等指示灯和对球隙放电进行曲观察窗口等。


矿用电缆探伤测试仪使用步骤

一、首先将机外接线接至220V容量大于20A电源上。
二、然后打开控制箱上面的漏电保护空开,打开后机器面板上电压表有指示,即表示电源已接入。
三、,接线要正确,正常使用时一定不能有其它杂物放在旁边,不能放在有导电尘埃或有其它有导电气体、易燃易爆的场合使用。
四、打开控制箱操作面板上的总电源控制开关,电源指示灯“亮”待调压器调零指示“黄灯”亮,方可“启动电源”
五、不论是探伤还是测试,关断总电源“重启”,复位指示灯都是自动复位,只有复位指示灯“黄灯”亮才能启动电源。
1、探伤时将B和C、用短路线连结,A接红夹,E点接黑夹。
2、测试时,将A和B短接,C点接红夹,E点接黑夹.
3、擦伤时将待测两根相线或相与地接好,调整两球之间距离为2~6mm,按升压按键如果待测量两根电缆漏电或断路,KV表指示到6—8KV时,只可以看到两球隙在放电,此时电缆损坏处会放电或冒烟,表明该电缆故障点即在该处,此时探伤就算成功。
4、测试时首先用兆欧表将被测电缆测量一下相对相、相对地是否短路,不漏电可测试(对电缆芯线AB、BC、AC、A、B、C对地线)测试时测量电压是被测电缆额定电压的3—5倍。
5、测试时调压器手柄一定要慢慢往上调节,并注意u A读数,一般在耐压测试时u A表读数为20—50μA为合格。使用完毕一定要用放电棒对A、B、c点放电,无论是测试或探伤。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