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物联网如何保证食品安全?

2023年09月07日 11:13千家网点击量:162

  随着工业4.0的不断发展,利用分析、人工智能(AI)和物联网(IoT等*技术,已成为辅助决策和提高生产力的关键。预计到2028年,机器对机器(M2M)服务行业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将达到28.61%,因此,机器对机器(M2M)服务行业,已成为这种环境下增长的潜在可能性。M2M,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使机器能够相互通信并自行做出决策,展示了M2M在物联网和5G网络等领域的前景。
 
  增加物联网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物联网改变了数据收集并扩大了互联网的覆盖范围,使其成为无价的信息资源。预计到2025年,将使用超过750亿个物联网连接设备。这些链接连同它们提供的数据,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和确保遵守政府制定的程序和法规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了解食品安全技术发展的必要性:由于各种重要原因,食品安全的改善是必要的。首先,保护公众健康和增强消费者信心是关键目标。改善食品安全对于避免、识别和尽量减少食源性疾病的风险至关重要;及时识别可以降低发病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此外,通过提供值得信赖和安全的食品,这些发展培养了消费者的信任,建立了品牌忠诚度,维护了食品行业的声誉。
 
  此外,食品安全的进步对于确保遵守法规和减少污染危险是必要的。政府和监管机构制定了严格的标准来确保食品安全,而该领域的持续发展使企业有可能达到并超越这些标准。企业可以通过领先于立法、避免法律问题、罚款和声誉受损来充满信心地运营。可追溯系统和创意包装理念等技术发展,使得识别和预防污染成为可能,大大降低了因食用腐烂或腐烂的食物而感染疾病的风险,并减少了食物浪费。
 
  最后,食品行业必须处理一些持续存在的问题,包括新病原体、全球化、气候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和政府法规的变化。世界各国政府在新冠爆发等意外事件期间实施临时限制。物联网和其他新兴技术为食品行业的组织提供了成功应对这些食品安全挑战所需的工具和程序。物联网的力量使得实施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采用尖端的保存技术并随时了解新出现的风险成为可能。
 
  物联网业务赋能食品质量维护:带有传感器的物联网设备,可以持续监控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关键因素,例如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可以更容易地快速发现理想条件下的变化,降低污染或变质的可能性,利益相关者收到及时的通知,使他们能够迅速采取行动,阻止食源性疾病并减少食物浪费。
 
  提高可追溯性和透明度:支持物联网的可追溯系统可在产品的整个过程中提供全面的可见性。传感器、射频识别标签或条形码,可以更轻松地跟踪和记录重要详细信息,包括原产地、处理程序和存储条件。在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下,这种增加的供应链开放性使得快速准确地召回产品成为可能,鼓励所有相关方之间的问责制。
 
  有效的库存和存储管理:物联网技术自动化并增强了库存和存储管理程序。例如,智能冰箱可以检测保质期,跟踪库存水平,并在物品库存不足或应该扔掉时发送警报。RFID标签、传感器和链接设备等物联网技术提供实时可见性,提供有关食品库存项目的位置、状态、温度、湿度、气体水平和状况的准确和当前信息。企业可以利用整个情况来决定库存水平、补货和订单履行。
 
  预测分析和风险评估:将物联网设备与分析平台相集成,可以研究来自多个来源的大量数据,包括环境条件、制造数据和历史模式。物联网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模式、预测潜在风险并为主动决策提供有洞察力的数据。这便得在食品安全风险出现之前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变得更加容易。
 
  远程审核和合规性:基于物联网的技术使得远程审核和监控食品加工设施成为可能,以确保它们遵守食品安全规则和标准。通过连接的设备收集实时数据,从而实现远程检查并降低对物理存在的要求。因此,审计流程总体上更加有效、高效且成本更低。
 
  优化供应链操作:物联网技术对于改善易腐食品供应链程序至关重要。物联网通过提供有关库存水平、需求趋势和运输条件的全面实时数据,提供更高效的物流规划,提高产品新鲜度,并降低污染或运输延误的风险。
 
  总结
 
  鉴于其快速发展,物联网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未来创新潜力巨大。采用物联网技术对于发展更安全、更可持续的食品业务至关重要,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并成功解决新问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视频直击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