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智能交通系统的解决方案

2010年06月24日 11:18$artinfo.Reprint点击量:7052

        ITS的建设是我国交通领域今后的重点建设内容,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着手进行总体规划。作为城市ITS的分步实施,城市交通监控(交通监视和交通控制)和交通信息管理是迈向城市ITS的*步。现代城市道路监控系统的核心有五个部分组成:交通控制、交通监视、交通信息管理、交通接处警和综合信息传输。同时辅助于其他外围设备和系统,如闯红灯检测、卡口智能识别、GPS车辆定位等。 

        城市交通管理及指挥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多级管理。按照编制和级别大致可以分为交通中队、交通大队、交管局指挥中心等。在传统的城市交通监控系统中,上述各部门通常只对自己辖区内的城市道路进行监控和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监控及信息交换手段,使统一管理和指挥比较困难。

        HAN公司的数字视音频光端机针对城市交通监控推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各路口及主干线的视频信号及各类数据的上传;各中队、大队与指挥中心的视频信号、各类数据及信息的共享。

        城市交通监控及管理的基础就是各路口及主干线上传的视频信号及各类数据。部分路口与所属交通中队或交通指挥中心有光缆连接,对于这部分路口信号的传输,我们建议采用VOF系列数字视音频光端机完成。

        随着交通路口信号的多样化,交通路口除了视频信号外还有其他信号需要传输,一个交通路口目前所需的信号如下:

路口摄像机。

PTZ控制。

电子*信号。

路口交通红绿灯信号传输。

交通信号诱导屏。

中心对路口的广播。

交通路口现场指挥人员与指挥中心人员的对讲。

         这样需要的光端机的接口类型为:单纤传输1路或者2路视频+4路双向数据+2路双向音频+1路以太网。


        在电子*信号传输中,经数码相机抓拍的每幅图片采用JPEG方式压缩,通常情况下,假设图片的大小为384KBytes,如果使用38.4Kbp/s的速率传输,则传输一幅图片需要时间384K Bytes *8/38.4Kbp/s=80 s,按照每个路口每天有600幅图片需要传输,则传输图片需要时间:600*80s=48000s=800m=13.3h。

        实际传输速率可能仅为19.2Kbp/s,那么传输一个路口电子*照片时间为25小时;考虑到其他影响因素,如误码重传、预处理、线路故障等,这也就可以解释采用双向数据(RS232/485)传输电子*信号经常出问题的原因。

         电子*系统多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实现,而近年来工业控制计算机的主板上又都集成了网络传输接口,在此基础上,传输电子*信号应该采用10MKbp/s网络接口信号,这样,不但可以时时传输电子*图像,而且可以降低因为传输过程带来的其他问题。

          长江三峡三峡旅游压力传感器系统特点:

◆ 采用数字非压缩技术,系统可靠性高,可适应交通路口室外恶劣环境的需要。

◆ HAN公司的HF系列数字视音频光端机,在一芯光纤上,不仅可以传输视频、音频、数据信号,而且可以传输以太网信号,有效的解决了电子*信息的传送及联网问题。

◆ 采用数字技术,可对图像的色度、亮度等参数进行补偿,图像效果优于原模拟视频。

◆ 强大的网管功能,故障自检测,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通信号诱导屏、红绿灯控制以及各种交通控制信号集中联网管理成为迫在眉睫的需要,这就要求交通路口必须具备以太网接口,才能适应各种信号联网的要求。HF系列数字视音频光端机走在科技的前列,充分为用户考虑,为用户解决问题。

◆ HF系列数字视音频光端机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有效的减少了故障发生点,系统可靠性高。

◆ HF系列数字视音频光端机由HAN公司独立开发设计,拥有*知识产权,性价比高。

◆ HAN公司拥有完整的售后服务体系,*为用户着想,保障客户利益。

◆ 相对投资较少,见效快。

        因此,可以推断,城市需要的光端机提供的接口起码要求应该为:单纤传输1路或者2路视频+4路双向数据+2路双向音频+1路以太网;

        同时,HF系列数字视音频光端机具备网络功能,可以在未来的应用中对相关设备进行升级从而大大降低了总成本。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