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海纪宁实业有限公司>>公司动态>>细胞癌变是多个癌相关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1983年温伯格等人的研究证明,用具有强致癌性的Ras基因和Myc基因分别单独导入体外培养的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都不能使其生长特点发生任何变化。但将这二种基因同时导入大鼠胚胎成纤维母细胞时,细胞均丧失了接触性抑制,发生浸润性无限制增值的特性,并且细胞也由梭形变为癌细胞典型的圆形。将这些细胞接种到成年大鼠体内,可以迅速增殖形成肿瘤。后来的研究发现,许多种不同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组合都可以诱导细胞癌变。如ras和P53基因(突变的?)分别导入正常细胞均不能产生细胞癌变,但同时导入一个正常细胞时,则可使其变为癌细胞。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
1985年温伯格提出,导致细胞癌变的癌基因分二类,一类为“无限增殖癌基因”,它们编码的蛋白存在于细胞核内,直接控制基因的转录和细胞分裂,可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特性。Myc和fos属于此类;第二类是“转化癌基因”它们编码的蛋白存在于细胞质或细胞膜上,其作用是使获得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获得癌细胞的各种恶性表型,如形状改变,同系动物接种的成瘤性等。Ras、Src等属于此类。突变的P53基因的作用类似于“无限增殖癌基因”,它的功能是活,使细胞“衰老”。在细胞癌变的过程中,这种癌基因协同作用的现象,表明了致癌过程的多步性,细胞癌变是多个癌相关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这解释了对人类整体而言,癌症的发生毕竟还是小概率事件的事实。
这样,癌的发生过程就被纳入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式中。与癌发生相关的基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等)组成了一个癌细胞发生的“基因键盘”,各种化学、物理、生物(如病毒)等不同的致癌因素,都可以通过敲打这个基因键盘上的不同琴键,而弹奏出癌症发生的合奏曲。癌症被看成是一种基因病,诱发癌症产生的zui本质的原因存在于细胞基因组中。从1976年毕晓普和瓦默斯宣布发现细胞原癌基因,到1985年的10年间,癌基因理论被生物医学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广泛接受,并成了癌生物学研究的主流。一个癌发生的癌基因理论确立起来了。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智慧城市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