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网资讯中心时事聚焦

新发产品更多
科技助力防震救灾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2023年12月19日 10:49:37来源:智慧城市网整理点击量:47914
导读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人员遇难,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令人心痛。
  【智慧城市网 时事聚焦】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截至目前,地震已造成人员遇难,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令人心痛。
 
  当地震发生后,如果能够提前3秒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伤亡就会减少14%,如果能提前10秒,伤亡就会减少39%。地震发生时,时间就是生命。
 
  针对地震灾害,在地震易发多发区断裂带附近设置微观前兆观测站,对地下流体、电磁、地形变等情况进行微观监测;设置地震计,实时监测分析地震参数,及时完成发震时间、震中、震级自动速报。
 
  中国地震局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大规模防震减灾领域人工智能基准数据集——“谛听”,可用于机器学习模型训练和基准测试;将多源多参数的国内外卫星数据产品进行整合,提出了一个用于地震智能预测的多源卫星基准数据集,可用于测试地震短临预测方法。关键技术与算法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了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解算法;中国地震局基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了地震预警参数持续测定成套方法,震级测定时效性和精度得到有效提升;初步建立了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倒塌、道路破坏、地震滑坡等人工智能判定模型和软件,显著提高了震害识别的准确性。系统平台方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国地震局合作于2018年推出了世界首个人工智能地震实时监测系统——“智能地动”;中国地震局研发的地震智能编目辅助系统,已在四川、云南和福建等地区实现业务化运行。
 
  地震预测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预测方法进行凝练吸收,在地震大数据支持下有可能挖掘出新的地震前兆信息,产生新的地震预报和风险评估方法,进而带动地震预测理论发展。在地震灾害评估方面,人工智能具备将空间对地观测、视频监控、强地面运动、结构台阵、MEMS传感器等数据融合处理的能力,实现对灾害过程和灾害链的分析研判,显著提高震害自动监测预测的精度和时效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摆脱传统地震科学研究对模型的依赖,拓展出“数据—模型”双驱动、互驱动的研发路径,构建全新的地震信息挖掘方法与业务应用场景。
 
  目前,四川省域已部署3450套地震预警终端(含预警广播终端试点),成功产出和发出四川及周边105次4级以上地震预警信息。其中,四川芦山6.1级地震震中距成都111千米,提前17秒向成都发布地震预警;四川马尔康6.0级地震震中距成都279千米,提前61秒向成都发布地震预警;四川泸定6.8级地震震中距成都222千米,提前45秒向成都发出地震预警信息。
 
  在四川自贡,汇东实验学校是全市首批安装地震预警终端设备的点位之一,在四川荣县4.9级地震、资中5.2级地震、芦山6.1级地震、泸定6.8级地震中,地震预警终端经受住实际地震检验,均发出地震预警信息,学校师生员工据此进行有序疏散。
 
  目前,地震预测任重而道远,随着未来对地震各种变量的理解和捕获,地震预警预测的前景,会变得愈加明朗。
关键词 智慧城市
相关阅读更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正在阅读:科技助力防震救灾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afzhan@foxmail.com
  • 联系电话0571-87756384
智慧城市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慧城市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慧城市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慧城市网

抖音号:af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i

视频号

AF智慧城市网

视频号ID:sphF7DOyrojJnp8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小红书

智慧城市

小红书ID:2537047074

打开小红书 扫一扫关注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