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网 城市在线】近日,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会网站消息,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开展《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近日已对《规划》进行公示,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3年10月20日至2023年11月18日。
《规划》指出,韧性城市是指具备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
《规划》提出,到2025年,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形成韧性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增强。到2035年,北京市要建成安全可靠、灵活转换、快速恢复、有机组织、适应未来的首都韧性城市空间治理体系。到2050年,全面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地位相适应、国际一流的韧性城市空间体系。
在韧性空间规划布局方面,《规划》提出,一是构建市域韧性城市支撑体系。统筹生态网络、防灾网络和生命线系统、城市开敞空间系统、防灾系统,构建市域韧性城市支撑体系。
二是统筹提升圈层韧性水平。结合“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根据空间本底与风险特征,提出差异化圈层韧性要点,引导区域统筹联动。
三是建设具备基本城市运行能力的分布式韧性城市组团。针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地理格局特点,结合对运行体系的基础梳理、对空间本底条件的整理分析,统筹物资供应、职住流动,结合流域、人口、建设、设施、交通、空间等要素,耦合各级行政管理区划,建立具备基本城市运行能力的分布式韧性城市组团。
四是建立具有风险治理能力的韧性街镇单元。以强化灾害的处置应对为目标,以街道(乡镇)行政边界为基础划定韧性单元,通过对单元内部灾害影响情况、人口分布状况、设施配置条件的整体梳理,明确单元类型与分区施策重点,进行提前谋划与应对处置,形成重点提升风险治理能力的韧性街镇单元。
五是建立邻里自治互助的韧性社村生活圈。整合各类可利用空间资源,统合韧性措施与韧性设施空间,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以社区、乡村为主体的韧性基本空间组织单元,形成城市最基本的维持与恢复细胞。
在实施保障方面,《规划》提出,一是加强复杂风险应对。持续加强关键生命线系统的韧性保障能力,坚持“让、防、避”原则推动隐患治理。
二是强化区域互助支撑。推动京津冀韧性城市体系搭建,加强韧性组团之间重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不同场景下的协同互助,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紧急交通系统。
三是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急时可满足居民转移安置、生活救助等需求,加强城郊大仓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平急转化设施条件。
四是社会共建共治,提升社会层面对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及认知水平。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