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资讯

智慧城市网 > 资讯 > 企业关注 > 正文

中国6G技术获突破 智慧应急“广域覆盖”更近一步

2023-04-28 08:45:03 2023国际安全和应急博览会组委会 点击量:40830
  【智慧城市网 企业关注】对非通信专业人员而言,以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为特征的5G方兴未艾,6G更是个遥遥无期的概念。
 
  然而,日前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的消息证明,推进速度超过预期。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近日在北京完成了国内首次在110GHz频段上实现100Gbps无线实时传输的重大突破。
 
  科研突破绝非一日之功,6G研究的启动也远比想象中早。
 
  2019年6月,几乎就在工信部发放5G商用牌照的同时,在工信部推动下,聚合中国产、学、研、用力量,由中国主要的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高校和研究机构组成的5G推进组IMT-2020(5G),即升级为6G推进组IMT-2030(6G)。
 
  此前,IMT-2020(5G)致力于推动中国5G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并积极参与、影响和引导了ITU(国际电信联盟)的5G标准化工作。升级后的IMT-2030(6G),在中国的6G进程中将承担相同的使命。
 
  2021年6月6日,IMT-2030(6G)发布《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
 
  这份白皮书,是当时中国关于6G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也是中国向ITU提交的、面向未来十年的移动通信方案。
 
  白皮书显示,6G业务将形成全息通信、数字孪生、沉浸式云XR、感官互联、全域覆盖等八大业务应用,并可进一步归为三大类应用场景:沉浸化、智慧化、全域覆盖
 
  其中,6G业务的全域覆盖对于智慧应急尤为关键。
 
  尽管5G已经具有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的特征,但从通信网络空间覆盖范围看,5G仍然是以基站为中心的发散覆盖,在基站未覆盖的沙漠、无人区、海洋等区域内,将形成通信盲区。预计5G时代仍将有80%以上的陆地区域和95%以上的海洋区域无移动网络信号。
 
  此外,5G的通信对象集中在陆地地表10km以内高度的有限空间范围,无法实现“空天海地”无缝覆盖的通信愿景。
 
  而业界普遍认为,6G将由地基、海基、空基和天基网络构建成分布式跨地域、跨空域、跨海域的空、天、海、地一体化网络。
 
  这种“泛在连接”将完成6G网络在沙漠、深海、高山等现有网络盲区的部署,实现全域无缝覆盖。
 
  这意味着,灾害事故造成地面通信网络中断时,可以整合天基网络(卫星)和空基网络(无人机)等通信资源,实现广域无缝覆盖、随时接入、资源集成,以支撑应急现场远距离保障和扁平化的应急指挥。
 
  利用6G网络还可以对沙漠、海洋、河流等容易发生自然灾害的区域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提供沙尘暴、台风、洪水等预警服务,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此外,随着6G研发的推进,人们对太赫兹频段的应用能力也会提升,从而进一步加强安全感知能力。
 
  太赫兹通信作为新型频谱技术,可提供更大传输带宽,满足更高速率的传输需求,也有助于提升感知分辨率,甚至用融入太赫兹感知技术的手机就能发现针孔大小泄漏。
 
  6G的数字孪生、沉浸式云XR在安全应急领域也有大量的应用场景,如数字孪生城市、安全培训等。
 
  当然,从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实现6G技术重要突破,到全面掌握6G核心技术,实现成熟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正如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安全应急的数字化转型一样,6G技术的进一步赋能,也将极大提升特殊场景中的安全应急能力,在更大规模和更多场景中真正实现智慧应急。

声明:凡来源标明“智慧城市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智慧城市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智慧城市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资讯视频会议协会

咨询中心

服务咨询QQ交谈

在线客服QQ交谈

媒体合作QQ交谈

展会合作QQ交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