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通过智能摄像机扫描面部,利用基于AI的人脸识别技术进行预测分析,然后就可以帮助警察提前预测罪犯,这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这一切都在发生着。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曾说:“如果我们能很好地使用智能系统和智能设备,我们就可以事先知道……谁可能是*,谁可能做坏事。”AI可以“预测”*?小编的个反应便是:这事靠谱吗?毕竟法律不允许对一个没有实施*行为的人提出指控。
AI如何“预测”*?
据了解,这种“提前预测*”主要依赖的AI技术包括行为识别及步态分析,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在人群中挑选出可疑的人。目前,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甚至可以将人们与十年前拍摄的照片相匹配。
现阶段,国内正在将人脸识别与庞大的监控摄像机网络相结合,这种监控摄像机的数量已经达到1.76亿,而且这个数字只会继续增长;公安利用AI系统通过人脸识别、行为分析、步态分析等AI技术,会根据某人去哪里、做了哪些动作,给他设置*风险评级,然后将预测结果告知警方。
它可以在火车站的正常乘客中识别出小偷,除了用来跟踪有案底的人,它还被用来监控“高风险”场所,比如出售刀具和榔头的商店,举例说,买菜刀的人不可疑,但如果同一个人之后又同时买了一把锤子和一个袋子,那么这个人的可疑评级就会上升。
简单来说,该技术就是分析常人的“不正常”动作,之后机器评定他的动作属性是否合规,从而提前提供相关信息让当局作出判断。
基于以上两点,利用此技术预测*将变得非常简单,尽管法律不允许对一个没有实施*行为的人提出指控,但可以对企图实施*的*提出指控,而这项技术或许能帮忙“找到”企图实施*的*。
质疑声起:该项技术落地的可能性有多大?
随着AI算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落地,“提前预测”在视频监控中的应用变得更加强大与成熟,该理论是可行的,但是要看具体场景。例如应用在ATM机上,通过视频结合自然语言识别,可以实现防诈骗预警;另外当有人长时间在门口逗留或者在门禁上加装物体时,设备将报警,有效“预防”*。
但基于视频分析角度来说,该技术的应用无法使用。主要因为很多细分信息抓取不到;室外场景比较复杂,人流多、室外的光线等都会影响到它的准确率,误报率非常高。
总而言之,从算法角度来说,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利用大数据做事前研判,应用于海关、交通等部门准确率可观。但应用于日常的“提前”抓捕来说,该技术的可行性不高,原因有二:一是摄像头不可能密集到各地都是,很多信息都捕捉不到;二是误报率非常高,给公安民警带来了很多麻烦。
目前,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上还存在争议,从算法层面上看,该技术是确定可以落地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