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展览网 市场分析】起初可穿戴设备更多用在给运动员进行心率测试上,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各种内置软件应用的可穿戴手环相继出现,越来越多喜欢运动的消费者也开始用上心率测试设备。
智能穿戴:巨头抢滩布局 机遇与挑战并存
很显然,可穿戴设备被赋予了众多使命,其中包括计算功能、连接手机或者各类终端,多以配件形式存在。如今可穿戴设备让人与互联网的连接更加紧密,并且很大程度上将取代一部分智能手机现有的功能。几年前的可穿戴设备其实更像是为少部分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但从2013年开始,可穿戴设备开始向大众化转型,这种趋势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是也让人看到了机遇。
马云曾在某次演讲中用多个例子证明这个精彩的世界就是拜懒人所赐。爱迪生告诉后人: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这是因为他懒得想自己成功的真正原因。
有人懒得爬楼梯,才发明了电梯。
有人懒得走路,就发明了代步车、动车、飞机。
……
如今,没有谁离得开懒人发明出来的这些东西,只要能让人变得更懒,这样的东西就会有巨大的市场,可穿戴设备的机遇就在这里。首先,它能让买东西变得比现在更便捷、安全。未来,将再也不需要记忆那些烦人的密码,设置重重绑定、验证,到头来还要担心账户的安全,可穿戴设备具有对人体的特性进行快速有效识别的功能,这将比更复杂的密码和验证过程都要安全。
其次,看病就医,也不需提前预约,挂号排长队,通过可穿戴设备,就能随时随地与医生沟通,而医生能通过可穿戴设备在前期反馈的各种健康数据,对病人进行诊断分析,同时给予健康生活引导。
可穿戴设备将充当你生活当中的私人助理、医生、健身教练……它甚至能读取你的潜在意识,在你自身还未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已为你量身打造了想要的生活环境。
挑战:6大不足亟待突破
目前,各大厂商推出的可穿戴设备,基本上销量都不是很乐观。不难看出,可穿戴设备整个行业仍在摸索,稍一观察便能发现其背后存在的种种不足,行业所面临的挑战也在随着整体推进而不断加大。
1、缺乏独立性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可穿戴产品还只能作为手机的附件存在,难以抢占其他智能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市场。许多可穿戴设备还没有原生的网络连接功能,依赖于通过蓝牙或其他方式与另一个拥有更强处理能力、更多内存和存储量的设备进行连接(通常为智能手机)。这一代的可穿戴设备是作为智能手机的附属设备设计的,它们无法单独生存,只是智能手机的补充和延伸。
比如,智能手环所支持的活动、锻炼、睡眠等模式,记录营养情况、智能闹钟、健康提醒等功能都是基于智能手机才得以完整实现。
健康追踪设备TAO Well Shell,它需要通过蓝牙4.0和智能手机(Android版和iOS版)上的应用进行连接来获取信息。在手机的应用上才可以查看50多种练习动作,比较简单的动作,比如把TAO WellS hell放在手里简单地按压,通过这个应用才能知道按压的力度、时间长度。
可穿戴设备如何脱离智能手机,成为能够独立进行数据记录、分析、反馈的设备,是接下去继续深耕这个行业的挑战者们需要思考的。
2、用户体验不佳
用户体验是目前可穿戴设备面临的大挑战,许多用户在后期弃之不用,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由于设备的体验不佳。
许多有眼光的公司发掘了可穿戴设备的蓝海,但只是不断叠加产品功能,恨不得将产品做成可解决一切问题的机器人,而忽略了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的用户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如何能获得更多用户?
什么样的功能可以获得用户好评?
我们还能为用户们做些什么?
另外,电池的续航能力差、缺少真正杀手级的应用、统一的平台等,都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黏度。
3、无设计感
在可穿戴技术里面,我们还很难看见一个由时尚的设计师和极客合作的产品。在这方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上只腕表Santos的诞生过程。
个驾飞机跨越大西洋的飞机师Santos和珠宝界的大亨路易·卡迪亚是好朋友,在跨越完大西洋之后,他跟路易·卡迪亚谈到,自己在开飞机的时候掏怀表是件很危险的事情,能不能有什么办法把表搁在手腕上,就这样,只腕表——Santos诞生了。一个玩发动机的飞机师和一个珠宝界的时尚大师共同缔造了一种流传至今的腕表时尚。因而,一款能长期被用户认可的设备,在从一开始的诞生过程中,就不能缺少时尚设计师的参与。
但是,就目前而言,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大部分缺乏设计感,往往笨重且佩戴不舒适。对于许多用户来说,还仅仅是“可以穿戴”,而非“想要穿戴”,现今我们所处的市场阶段是:厂商竞相去实现这样一个功能,却忽略了产品的时尚感和设计感。
用户不会因为“智能”而降低对该设备外观的要求,恰恰相反,他们对可穿戴设备的时尚要求比一般的设备更高。可穿戴设备就像首饰和配饰一样,要有时尚的外观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2014年年初,谷歌公司牵手时尚巨头大的眼镜制造商Luxottica推出谷歌眼镜。或许对于极客们,谷歌眼镜确实是一款理想不错的高科技产物,架在鼻梁上确实很有科技范儿,但对于一般的电子消费者而言,它还显得过于“机器”,不够精致时尚,想要被大范围地接受,谷歌公司必须承认自己的产品还有点丑,并且应该马上做出一些措施来进行改善。
可穿戴计算创业公司Misfit Wearables创始人桑尼·乌(Sonny Vu)曾说过,可穿戴设备要么彻底的华丽,要么彻底的隐形,否则将沦为鸡肋。微软资深副总裁张亚勤也指出,唯有在可穿戴设备中加入更多的时尚元素,才能使其更好更快地成为大众化产品。
4、社会认可度低
在谷歌眼镜还未正式全面发售的时候,就已遭到了许多人的诟病。2013年3月,美国一家名为The 5 Point的酒吧在Facebook上贴出了一张“拒绝谷歌眼镜”的海报,上面写道:“郑重声明,The 5 Point是西雅图拒绝谷歌眼镜的场所,违规者将被揍。”这家酒吧的老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不希望自己的客户在这家酒吧消费时被谷歌眼镜拍摄到,以侵犯到他们的隐私。
一项调查指出,72%的美国人拒绝戴谷歌眼镜,就是出于对隐私的顾虑。
显然,许多人不愿意接受包括谷歌眼镜在内的可穿戴产品,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安全是主要原因,而这是越来越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另外,佩戴可穿戴产品有违礼节也是一方面,但其本质还是出于对隐私安全的考虑。正如总是带着蓝牙耳机的人不受待见一样,蓝牙耳机在2000年年初就推出了,但至今仍没有得到大规模普及,有违礼节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试想一下,当你在聚会时带着智能眼镜,或者使用智能手表摄录周边场景时,礼节何在?
5、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目前各大厂商推出的可穿戴产品虽然琳琅满目,但基本上处于同质化竞争阶段,缺乏独特的创意。智能手表等产品虽然在续航时间、屏幕显示以及外观设计等方面得以提升,但基本上还没有突破“智能手机伴侣”的产品定位。
以智能手环为例,索尼Core手环的功能是记录睡眠时间、跑步距离、走路距离以及听过的音乐和看过的视频;雷蛇Nabu手环的功能是记录睡眠时间、跑步距离、走路距离以及显示来电、短信、邮件等信息;LG的Life band Touch手环的功能是记录行走距离和显示来电、短信、邮件信息等……
对这些手环的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智能手表或手环主要是作为手机功能延伸的配件,功能趋向单一化,还缺少足够的应用软件和“杀手级”的应用来支撑。据果壳电子营销官李涛介绍,现在三星、索尼两家厂商的智能手表的应用软件数量不到100个。
在硬件同质化竞争严重,而应用软件又缺乏新意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往往只是在外形上有所变化,似乎并没有给用户带来真正有吸引力的创新成果。正如ABI分析师乔舒亚·弗卢德所言:“智能手表复制了功能手机或智能手机的功能,虽然它们的技术趋于成熟,但在商业上还不可行。”与发展渐趋成熟的智能手机相比,目前可穿戴技术显然还不具备颠覆性的力量。
6、价格昂贵
不久前,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做了一个调查,其报告指出:目前大多数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持观望态度,只因价格过于昂贵。
2014年以来,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在内的众多可穿戴设备争相而来。单看产品价格,低有几十美元的智能手环,高有上千美元的智能设备,价格范围广,产品类型多样,但消费者依然不买账。
谷歌眼镜高昂的1500美元售价,使其不可能成为“大众”商品。除了谷歌眼镜之外,其他可穿戴设备的价格也并不便宜。
虽然也有只需几十美元的智能手环,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花几十美元买一个只是比腕带多了一些功能的手环,似乎不太值得。况且,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的功能,真的具有实用性吗?毕竟,在消费者当中,很大一部分人群并不是科技发烧友,而是实实在在过日子、追求实用性与性价比的普通人。
由于价格方面的因素,可穿戴设备只有一些追求科技的早期用户才会去尝试,对于普通的消费者而言,暂时不会采取对可穿戴设备公司产生直接价值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