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安防展览网 科技动态】滑雪是又刺激又危险的运动,因为在自然环境下,很多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危险有时无法预测。近年来,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崛起,为滑雪比赛专用安全气囊的开发在过去的几年里可谓是如火如荼,这一两年,这项技术终于逐渐完成了开发和应用,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款全新的滑雪用安全气囊——SpineVPD2.0空气气囊背心,它是由一家瑞典的安全配件生产商POC和法国的初创公司In&Motion联合出品的。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消息是,运动防护公司Dainese(丹尼斯)将会在今年的滑雪赛季中把他们的产品真正运用在运动员比赛中,为运动员提供后勤支持。
这款智能可穿戴设备 专为滑雪人员安全设计
滑雪用的安全气囊和雪崩安全气囊有所不同:后者为用户提供的安全保障是在雪崩发生时使用户能够保持待在雪层上方,不被压在雪下;滑雪比赛专用安全气囊的目的则是在用户遇到意外的高速撞击时能够为其提供安全减震保护。在滑雪基金会(FIS)的支持下,丹尼斯研发了款类似的滑雪安全气囊,并在2014年发布。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滑雪运动员都会买账,高水平的运动员尤其如此。尽管一个能够自动膨胀的安全气囊对于运动员来说意味着多了一份生命保障,但是滑雪比赛运动员们却并不喜欢穿上它们。根据纽约时报在今年二月份发布的文章,运动员们对于安全气囊的关注点在于:如果穿戴这类设备进行比赛,它很有可能影响到运动员本身水平的发挥。对于任何有可能对比赛成绩造成影响的因素,自然并没有多少人乐意接受。
FIS为这些固执的运动员们伤透脑筋。为了保障运动员的安全,FIS提出了一个似乎比较公平的措施建议:强制让所有运动员在比赛中都必须佩戴安全气囊,如此一来,每个人又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不管是谁,都会面临来自装备对于比赛表现的影响,比赛也就相对公平了。不过,在纽约时报的文章里同时提到,FIS还在考虑让运动员们多佩戴几个这样的安全气囊,这样才能保障所有人的安全。由于这些提议还没有终敲定,因此FIS至今并没有发布强硬的措施;这个提议还处于案头阶段。
虽然FIS的这个提案还没有成为规定,但是在Winter2015/16的比赛中,运动员确实可以选择佩戴1个或以上的安全气囊保障自己的安全。新款的POCSpineVPD2.0空气气囊背心已经正式获得了FIS的认证,作为滑雪比赛的官方推荐安全气囊。与丹尼斯之前设计的D-air Ski安全气囊相似,Spine VPD 2.0空气气囊背心使用了一系列的集成式传感器来检测冲击水平,通过内部的算法来判断运动员目前正在经历的到底是正常的飞跃和降落,还是意外下落。SpineVPD2.0空气气囊背心的测算达到了每秒运行1000次,一旦它认为运动员即将发生意外,会在0.1秒内释放气囊。
一旦成功充气后,Spine VPD 2.0空气气囊背心将会为运动员的脖颈、胸口、脊椎、下腹和臀部进行保护。Spine VPD 2.0的设计与丹尼斯原先的设计主要的区别在于2.0在臀部保护上采用了触手状的气囊,不过,2014版和2015版在这方面的设计目的并无区别:在运动员和地面间建立气障,保护重要部位在重击下不受到伤害。POC官方表示,这样的安全气囊与标准的背部保护设备相比,能够为用户提供4倍以上的抗冲击能力。
另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花边消息:大本营位于意大利的丹尼斯在研发安全气囊的时候,使用的是法拉利的风洞进行测试,而总部位于瑞典的POC则与本国的沃尔沃公司合作,使用了Volvo的风洞进行测试。
POC公司表示,今年的滑雪赛季中,一些比赛的运动员们将会装备Spine VPD 2.0空气气囊背心进行比赛;其中较出名的运动员包括加拿大籍运动员Dave Duncan,另外,他自身也是POC的成员之一。此外,POC还在考虑挑选供应商,将目标市场从专业比赛扩大到业余比赛,发布普通消费者版本的Spine VPD2.0空气气囊背心。不过,尽管Spine VPD 2.0能够有效保障安全,对于普通的滑雪爱好者来说,他们是否需要这么的设备还未可知。
面对POC公司的高调宣传,丹尼斯也不甘示弱。后者将在本周内发布他们新款的D-airSki,并宣布自家的产品将在滑雪*比赛中,被奥地利、意大利、加拿大和美国国家队队员使用。丹尼斯新升级的产品已经能够实现25微妙内进行安全气囊充气,比起去年100微妙有了很大提升。
这个冬天可谓是滑雪比赛安全气囊技术研发的“春天”,我们非常期待看到在这个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上演。另外,对于专业运动员们将如何适应并使用这些产品,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