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R存储迎合市场关注点 全民高清指日可待
2013年03月18日 11:15:37来源:中国安防展览网整理点击量:4123
导读随着数字化安防技术的普及,存储设备从监控系统的边缘化位置,逐渐走向了中心,在监控系统的比重也随着集中化的提升而得以大幅提高。高清存储是监控系统的风向标,NVR存储迎合市场关注点,未来发展中,存储技术让全民高清指日可待。
中国安防展览网讯 随着数字化安防技术的普及,存储设备从监控系统的边缘化位置,逐渐走向了中心,在监控系统的比重也随着集中化的提升而得以大幅提高。高清存储是监控系统的风向标,NVR存储迎合市场关注点,未来发展中,存储技术让全民高清指日可待。
现状:高清存储是监控系统的风向标
高清视频监控作为视频监控系统发展和完善的风向标,在整个领域中已经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高清监控系统在为使用者呈现效果的同时,也对存储、传输等周边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清监控数据存储介质的容量以几何倍数增长,为海量存储带来可能。高清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的另外一个压力是解决存储空间的问题,高清存储需要占用的存储空间至少是普通4CIF格式的编码方式存储空间的3-5倍,因此就高清监控系统而言需要更大的磁盘存储空间作为依托。
当前的高清存储大致可以分为集中式存储和分布式存储。集中式存储的方式存在管理维护便利、系统总体成本较低,但是同样存在一次性投入过大、带宽要求高等诸多问题。若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则会有不便于统一管理、总体投资较高的问题。集中式监控系统便于管理,分布式存储监控系统方便食品数据的回放和查询,两种方式各有利弊,所以在一些大型的监控系统中,越来越多的方案选择将集中和分布式存储进行统一的部署,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而且有利于数据的回放和查询,同时降低了系统对于带宽的要求。
安防系统中常用的存储方式有DAS直连、NAS网络硬盘和IPSAN等架构。DAS以其低廉的成本、简单的配置、成熟的传输方案,结合RAID阵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小型监控系统。IPSAN采用IP架构的网络传输存储网络,具备很好的扩展性、共享性和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是目前大型监控系统中集中存储的常用实现方式之一。NAS网络附加存储方式凭借价格适中和安装便捷的特性可以轻松实现分布式网络存储,弥补了上述两种存储方案存在的不足,适用于中型的网络监控系统。
市场:NVR存储迎合市场关注点
从市场层面上看,客户注重的是系统的成本和可靠性,而NVR存储恰恰做到这两点。一是因为NVR存储不仅可以不用流媒体服务器,而且由于数据在比较少的设备上传递,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节省很多交换机;二是NVR存储是典型的分布式存储,不仅服务器的好换不影响视频的存储,而且各个设备之间相互独立,不会相互影响,做到大限度的故障隔离。
读者可能会产生疑虑,NVR具备这么多好处,那为什么NVR市场占比没有的优势呢?其实前几年NVR之所以不能普及的主要的原因有下面几点:
IPC接入问题。其实在两年之前,IPC和NVR接入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各家之接无法相互接入,平台用SDK反而可以接入。近两年由于NVR接入技术的不断完善,ONVIF接入标准的推广,使得前端IPC和NVR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越来越少,现在很绝大部分厂家的NVR都可以接入大部分主流IPC厂家的产品。
存储空间小。之前的NVR和DVR一样只支持8个盘位,很难满足高清的存储需要,目前大部分NVR厂家都有16盘位,甚至更多的盘位,而且可以通过扩展柜和网络扩展海量的存储空间,从而满足高清的需求。
性能低。只能接4路1080P高清和32Mbps的转发性能,而新的NVR采用X86架构的,可以接入100路以上的视频,32路甚至64路的高清,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解决NVR以上几个问题后,NVR才真正的满足市场的应用。
细分:监控储存技术市场运营
安防市场的非标准化特点决定了存储在监控领域的多样化特性,这一点不像在IT市场,SAN存储那样的,也不像NAS存储在文件共享领域的*。安防市场的存储选择更像是一场花卉展,每种产品都在拼命的争奇斗艳。大致来讲,目前监控市场存在以下存储技术:
DVR存储:DVR存储是目前常见的一种存储模式,编解码器设备直接挂接硬盘,目前多可带8盘硬盘。但由于编解码设备性能的限制,一般采用硬盘顺序写入的模式,没有应用RAID冗余技术来实现对数据的保护。
随着硬盘容量的不断增大,单片硬盘故障导致关键数据丢失的几率在同步增长,且DVR性能上的局限性也影响了图像数据的共享及分析。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价格便宜,使用起来方便,通过遥控器和键盘就可以操作;DVR方式适合于小规模、分布式的部署。国产DVR产品例如海康、大华的产品,都已经十分成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