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网 市场分析】今年初,消费电子品类进入“国补”名单,拉动了消费品新增势。
特别是部分地区,将国补类目进行额外延伸,
监控摄像头也被纳入其中,国补比例从20%到30%不等。
可以说,在头部品牌搭上国补“顺风车”之后,价格下探后不仅带来销量的增长,也在加速头部品牌的下沉进程。
然而,在头部品牌凭借品牌影响力和价格优势加速下沉时,价格下探的压力传导至中小品牌厂商,却在进一步加速市场竞争和洗牌。
从当前部分品类,诸如视频通话摄像头、看护类摄像头等的价格分化来看,国补之后,这一趋势将会愈演愈烈。
头部品牌搭上“国补顺风车”
在各大电商平台来看,国补的利好已然向头部品牌持续倾斜。
洛图数据显示,在中高端市场,250-299元价位段销量同比增长超80%,主要原因在于主流品牌将核心产品价格下调至该区间;500元以上高端市场份额亦有增长,销量涨幅为57.5%。
由此可见,国补政策下,品牌厂商产品的价格把控更趋于贴近消费者。在上述数据背后,不同于当前全行业流行的内卷低价等言论,线上数据所呈现的中高端产品需求保持良好。
以双向视频监控摄像头和看护摄像头为例,在萤石的4英寸屏视频通话摄像头撕开中高端消费类安防市场的入口后,小米的3.5英寸屏智能摄像机(视频通话版)用价格直接对刚。
洛图数据显示,小米、萤石等主流品牌的带屏产品均价超400元,主推母婴陪伴、远程教育等高附加值场景;白牌带屏产品则聚焦百元以下市场,功能主要集中在实时对讲与移动侦测上。
“大屏加成本,大厂拼实力。”在国补扶持下,比拼的优势就出来了。在双向视频通话摄像头领域,小米、萤石在中高端市场占据的市场体量,也成为竞争的砝码。
然而,头部品牌受益于国补支持,其价格下探带来的压力,对中小品牌或白牌厂商来说也是一场暴风雨。
中小品牌双向承压
今年以来,行业“内卷”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
对于中小厂商来说,消费类产品越卷越难,价格持续下探,下沉市场的份额争夺进一步加剧。
与此同时,自今年的新规出来,在产品功能、安装范畴、数据管理等层面也新增了成本。
众所周知,今年4月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条例的发布,对于消费者而言,对隐私保护的友好度上升;对厂商而言,安装的规范化和数据管理的合规化等要求增加,也会增加一些隐形成本。
“IPC的合规成本增加,或将导致部分白牌/中小厂商退出市场。”
足见,中小厂商或白牌厂商们的考验更是难上加难。
总体来看,在国补政策为大品牌加持和新规的合规化需求之下,消费类IPC市场正经历着从风口期向红利期,再向稳定期迈进,市场的“适者生存”法则,也或将加速行业两极分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