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银行*ATM刷脸取款如何保证人脸识别安全性

2016-09-01 16:56:13北京天诚盛业科技有限公司点击量:616

  日前,招商银行宣布推出“ATM刷脸取款”业务,这是国内银行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自动取款机上。也是招行继“柜台采用人脸识别技术防止冒充办卡”、“线上跨行转账免手续费”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性创新,让人忍不住点赞。

  
  其实,对于生物识别,招行“蓄谋已久”。早在2013年,招行就开始研究生物技术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先后探讨了指纹、人脸、声纹、静脉、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而zui终选择人脸作为应用方式。主要是考虑人脸识别相对于其他方式更加简单便捷,具有易用性和普适性。而5月份开始在可视柜台、柜面进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也为这次“刷脸取款”提供了经验。
  
  用什么来保证人脸识别安全性?
  
  “假设盗窃分子通过一定手段拿到用户的照片,是否能骗过摄像头?”这是大部分人对人脸识别安全性的疑问。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通常用这些方式解决:
  
  动态识别:通过分析用户的动态影像,一旦判断“可能”非真人,就会要求用户做一些特定的动作,例如眨一下眼睛、微笑等,从而判断是否为真人。
  
  三维图像判断:通过多个摄像头,判断所采集信息是否为三维图像从而防止照片欺骗。
  
  多种生物识别方式结合:要求用户同时进行指纹、声音、人脸验证,同时盗取一个人的多种信息难度非常大,并且多种方式相结合也可避免单一认证方式的局限性。
  
  不仅如此,目前各个领域对于生物识别的应用往往都和其他安全要素相结合,此次招行“刷脸取款”就是采用该方法。用户在取款时首先通过ATM上的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验证通过后还需要输入进一步确认身份,紧接着输入取款金额后还需要输入取款密码才能拿取现金。
  
  也就是说,在招行采取的“刷脸取款”方式中,盗窃分子需要同时获得用户的、取款密码、脸部信息才有成功盗取该用户财产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可能加入了行为判断等其他风险控制措施来加强安全性。
  
  生物识别的普及将打开新的商业化应用
  
  近年来国内O2O模式大爆发,各种O2O应用如雨后春笋春笋般出现,生物识别作为连接线上线下身份验证的有力手段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或许将推动许多新商业化应用模式的出现。*的生物特征作为验证真实身份的依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也许有一天,我们用人脸识别签收快递,去电影院、旅游景点、展会刷脸进入,或是餐厅预约后直接刷脸确认身份,确实也圆了不少人“靠脸吃饭”的想法。中国互联网三*BAT旗下的三大超级应用中,、手机baidu都已经使用“声音锁”功能,而蚂蚁金服近日也表示,支付宝登录有望在年内上线,同时声纹技术很可能继人脸识别之后应用于登录、转账等场景中。
  
  在生物识别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有移动应用尝试在应用中加入生物识别功能。身份验证服务商洋葱令牌也在昨日发布了包含人脸、指纹、声音等多种生物识别功能的开发工具包(SDK),用于简化移动应用的生物识别功能开发工作。这也加速了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应用。
  
  正识别技术的发展和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共同推动着“刷脸时代”的到来。
  
  招行使用“刷脸取款“的举措,不止是为其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方式,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人们对于新技术应用的顾虑,可能带动了整个领域的创新。只要“刷脸取款”的举措能够正式实施,其他银行也会紧随其后推出相应服务,然后是整个金融行业,直至整个市场。当然,随着生物识别领域的发展,与之相关的账户安全也将引发新的思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视频直击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