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时钟同步(GPS授时系统,北斗网络同步时钟,GPS对时产品)是济南唯尚电子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高精度、高可靠性同步时钟设备,它采用高精度的卫星时间作为时间源,并采用*的“时间驯服算法”完成卫星时间的长稳和晶振时间的短稳*结合;同时为客户设计了简便易用、功能强大的人机界面,多种时间信号可选的接口插件卡。
GPS时钟同步可采用多种时间基准信号冗余、电源冗余,保证了授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采用硬件实时并行处理时标保证了授时的准确性;采用模块化输出接口保证了授时的灵活性;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扩展为多路时间信号输出。
产品的组成结构:可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而配置,由时钟源模块、脉冲扩展模块、B码扩展模块、报文信息扩展模块、NTP网络模块等组成。其中时钟源模块除可接收两路外部IRIG-B码参考源外,还可接收GPS或北斗无线参考源。当时钟源模块配置GPS或北斗时,则对应同步钟可作为主时钟;否则时钟源模块只接收外部IRIG-B码,则对应同步钟可作扩展钟使用。同步钟的模块类型及模块数量由客户根据需求配置。所有模块的输入输出信号都采用电气隔离技术,接口器件均使用抗雷击、抗ESD元器件,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GPS时钟同步的功能特点
1 时间源、频率源、供电电源均冗余配置,多种类接口输出 。时间源自动三选一,可优选接收GPS,还可接收IRIG-B(DC)时间码或通信网传送的DCLS,中国北斗卫星信号作备份。
2 输出:可提供多路脉冲信号(1PPS/M/H,TTL、空接点、差分、24V/110V/220V有源、光)、时间报文(RS232、RS422/485、光)、IRIG-B信号(422、TTL、AC、光)、DCF77信号、NTP/SNTP协议网络时钟同步信号、PTP(IEEE1588)协议信号、10MHz频率时间同步信号。
3 2路内置(或1路内置加外部输入)高稳定恒温晶体振荡器(或选铷原子频标加高稳晶振)双冗余频标。
4 网络授时功能(RJ45接口与客户端软件)。既可对局域网校时,又适用城域网上,支持NTP /SNTP协议。
5 接收B(DC)码,自动时延修正到1微秒级。
6 客户端校时;无论WINDOWS环境还是UNIX/LINUX环境均能满足校时服务。
7 交流/直流双电源供电自适应。内置后备电池可维持主时钟2小时正常运行。
8 按键设置或修改工作参数,查看内部数据,设置的工作参数掉电不丢失。
9 面板显示时间信息和同步信息,多个LED灯指示系统内部的工作状态。
10告警功能 -电源告警、B码丢失告警、GPS丢失告警和系统总告警。
11高品质的工业级元件,高水准的电气设计,高密度集成的电路结构,使装置拥有优异的电气隔离和电磁屏蔽表现,整机无可调节器件,*提高了装置抗干扰性能与可靠性保障。
GPS时钟同步的技术参数
内容 | 指 标 |
电源 | 直流/交流自适应内置后备电池。95~265V交流 ;110~250V直流` |
GPS特性 | 1PPS秒脉冲定时准确度≤0.2μs,定位精度:15米 天线射频灵敏度-166dbw;阻抗50欧。 可同时跟踪12颗GPS卫星。接收频率1575.42MHZ 数据重现时间:热启动≤20秒,冷启动≤1.5分钟 GPS天线的馈线长30米 (特别要求可定制到40~180米) |
IRIG-B 时间码 | B(DC)码 RS422接口 B(AC)码, 调制比3:1 , 输出幅度0~10VP-P可调 , 典型值6VP-P,阻抗600Ω, 平衡输出(不共地) B(DC)码同步准确度小于1μS。 B(AC)码同步准确度小于8 μS |
同步脉冲输出 | TTL电平接口,正脉冲上升沿有效,信号脉冲宽度200ms。 定时准确度:接收GPS时,小于0.2微秒。 接收B(DC)码时,小于1微秒。 |
NTP网络对时输出 | 支持协议:NTP/SNTP ,ARP,UDP/ Time,net, TFTP,SNMP,ICMP,DHCP,MD5,NTP V4,V3,V2,V1,NTP SERVER或NTP Client可选择。 精度:1-10ms |
箱体结构尺寸 | 标准1U或2U 高,19英寸宽机架安装。仿德国威图机箱。 典型尺寸:90(高)×450(宽)×320(深)mm3 |
电磁兼容特性 | 三级 |
告警触点 | 继电器节点4对 |
典型业绩和检测认证:
1.典型业绩:盐城供电公司、宿迁供电公司、湖州供电公司、义乌供电公司、宁波供电公司、济南供电公司、潍坊供电公司、青岛供电公司、烟台供电公司、枣庄供电公司、日照供电公司、莱芜供电公司、巢湖供电公司、淮南供电公司、三明供电公司
2.产品认证检测:ISO9001:2008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编号:PRC004565)、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测试证书(证书编号:XDsp2008-0295)、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检验证书(远动[方]终端检字2008第093号)、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检测报告(报告编号:G-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