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流式加压气浮实验装置使用说明书
- 概 述
气浮池是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去粘附废水中的污染物,使其视密度小于水而上浮到水面实现固液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水处理中,气浮法广泛应用于:
1) 分离地面水中的细小悬浮物、藻类及微絮体;
2) 回收工业废水中的有用物质,如造纸厂废水中的纸浆纤维及填料等;
3) 代替二次沉淀池,分离和浓缩剩余活性污泥,特别适用于那些易于产生污泥膨胀的生化处理工艺中;
4) 分离回收以含油废水中的悬浮油和乳化油。
5) 分离回收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目的物,如表面活性物质和金属离子。
- 实验目的
- 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气浮净水的原理和流程;
- 通过本实验装置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方法;
- 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技术。
- 设备性能与主要技术参数
- 本实验装置主要由气浮池、压力容器罐、旋涡式自吸泵、减压阀、PVC水箱、控制屏组成。
- 气浮池由有机玻璃板制成、(900×500×500㎜,σ=8㎜)一个。隔板前的部分称为接触区,隔板后的部分称为分离区。
- 压力溶气罐(不锈钢,φ200×600㎜一个)。
- 旋涡式自吸泵,大流量为2m3/h,高扬程为25m,额定功率为0.37kW,高吸程为8m,临界汽蚀余量为3.5m。
- 基本原理
气浮法就是使空气以微小气泡的形式出现于水中并慢慢自下而上地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与水中污染物质接触,并把污染物质黏附于气泡上(或气泡附于污染物上),从而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气水结合物浮升到水面,使污染物质从水中分离出去。
气浮过程包括气泡产生、气泡与颗粒(固体或液滴)附着以及上浮分离等连续步骤。实现气浮法分离的必要条件有两个:
*, 须向水中提供足够数量的微细气泡,理想尺寸为15~30μm;
第二, 须使目的物呈悬浮状态或具疏水性质,从而附着于气泡上升。
第三, 气泡与水中的污染物质应有足够的接触时间。
- 工艺流程图
- 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
- 将污水加入1%左右的硫酸铝(或其他同类药品)溶液混凝沉淀,然后加入到源水箱中(注意加药量按混凝实验定)。并测定原污水中的悬浮物浓度。
- 打开电源开关,打开进水泵开关,打开旁路调节阀对水箱里循环搅拌,让污水与混凝剂混合搅拌充分。
- 打开溶气泵开关,让压力溶气罐充满液体。
- 打开污水出水阀,适当调节其流量,观察工作情况。
- 打开空压机电源开关,将气压调至0.2Mpa打开排气阀,将减压阀从小到大调节流量,观察气浮池中工作情况。
- 当气浮池内已见微小絮体时,一定开度的打开压力溶气罐的出水阀。
- 观察并记录气浮池中随时间而上升的浮渣界面高度并求其分离速度。
- 静止分离约10-30min后分别记录清液与浮渣的体积,取样可打开清液出口阀即可(作教学,可以将清水液回至源水箱继续供实验使用)。
- 打开排放阀门分别排出清液和浮渣。并测定清液和浮渣中的悬浮物浓度。
- 实验数据处理
浮渣高度与分离时间记录表
t/min |
|
|
|
|
|
|
|
h/cm |
|
|
|
|
|
|
|
(H-h)/cm |
|
|
|
|
|
|
|
V2/L |
|
|
|
|
|
|
|
V2/ V1×100% |
|
|
|
|
|
|
|
与出水水质记录表
内容
序 号 | 原污水 | 溶气水 | 出水 | 浮渣 | ||||||||||||
水 温 / ℃ | P H 值 | 体 积 Ve / (L) | 加 药 名 称 | 加 药 量 / % | 悬 浮 物 / (g/L) | 体 积 / L | 气 体 量 / L | 悬 浮 物 / (g/L) | 去 除 率 / % | 体 积 (V1) / L | 体 积 (V2) / L | 悬 浮 物 / (g/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