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口橡胶o型圈系列标准及其它线径
O型圈是标准件,应用非常广泛,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个国家的标准。
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国标分为旧国标和新国标,旧国标是以o型圈的外径*线径来表示的;新国标以胶圈的内径*线径来表示的,目前国内企业主要以新国标为主。
旧国标:国标GB1235-76---线径为:1.9、2.4、3.1、3.5、5.7、8.6 ;
新国标:国标GB3452.1-92---线径为:1.8、2.65、3.55、5.3、7 ;
2/ 日标JIS B2401---线径为:1.9、2.4、3.1、3.5、5.7、8.4 ;
3/ 法标R---线径为: 1.90、2.70、3.60、5.33、6.99 ;
4/ 美标AS568A,英标BS 1806---线径为:1.78、2.62、3.53、5.33、6.99 ;
5/ 德标DIN3771 GB3452.1-92---线径为:1.80、2.65、3.55、5.30、7.00 ;
6/ 英标BS 4518瑞标SMS 1586---线径为:1.6、2.4、3.0、5.7、8.4 。
二、进口橡胶o型圈硫化,进口o型圈线经1.78等密封制品的成型方法
1)模压法 - 老方法,缺点多
此方法生产橡胶制品一直存在着一系列缺点,制品定型是在称量过的胶料填充到模具型腔后的合模过程中进行的,为防止缺料而产生废品,采用的方法为使预先称取的胶料质量要明显地大于成品质量,并且剩余的胶料还无法重复使用,以飞边形式损耗;桐时为去掉成品上的飞边,还要消耗辅助性人力资源;制品的成型过程根本无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龙其是厚壁制品,硫化周期持续相当的长。
2)橡胶注压成型法 - 目前O型圈等密封制品的常用成型方法
橡胶注压成型是将预热好的胶料通过注压成型机的螺杆或柱塞,经过喷嘴高压、高速注入模具型腔,并进行硫化成型的生产方法。橡胶注压工艺是在模压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成型方法。
橡胶注压成型硫化工艺的先大特点是硫化周期短,飞边少,生产效率高;减少生产中的准备工序,大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龙其对大型、厚壁、薄壁以及形状复杂的橡胶制品效果更为显著。它把成型和硫化过程合为一体、工序简单,提高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成型过程重复性好,产品质量均一,品质提高,它可以提高橡胶产品的附加值和橡胶工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进口橡胶o型圈硫化,进口o型圈线经1.78的橡胶弹性原理
橡胶弹性是指材料受外力之后产生变形和除去外力之后恢复原状的能力。如材料受外力后不能变形则称为材料刚性;受外力后产生变形,但除去外力不能恢复则称为材料塑性。
橡胶弹性一般用回弹率来表示,有时也可用伸长率及泳久变形(包括扯断泳久变形和压缩久变形)来衡量;其材料伸长率大,泳久变形小、弹性大。橡胶材料在常温下先突出的特点是其他材料所不具备的高弹性。利用这一特性市场上出现了多种耐高压,耐磨O型圈等产品。高弹性是高聚物*的、基于链段运动的一种力学状态。理想的高弹性*是由卷曲的橡胶大分子构象熵变化造成的,去除外力后,能立即回复原状。然而,实际中橡胶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和内旋转阻力,会妨碍分子链段的运动,表现为橡胶的黏性,作用于橡胶分子上的力一部分用于克服分子间的黏性阻力,另一部分使分子链变形。橡胶材料的高弹性与其分子量、卷曲分子的构象熵、硫化胶的交联密度和交联键的类型等有关。
橡胶的高弹性是由橡胶的高分子决定的,分子量越大,不能承受应力的、对弹性没有贡献的游离末端数量就越少;另外中国台湾进口O型圈橡胶分子量大,分子链内彼此缠结而导致的“准交联"效应增加; 橡胶分子量大有利于弹性的提高。橡胶分子量分布窄的高分子量级分多,则对弹性有利; 橡胶分子量分布宽的高分子量级分多,则对弹性不利。在常温下不易结晶的、由柔性分子链组成的材料,分子链的柔顺性越大,受到外力时链运动能够比较迅速地改变分子链的构象,分子链的形态数增加,因此弹性越好。随着交联密度的增加,硫化胶弹性增大,直至先大值,交联密度继续增加,弹性下降。这是因为分子无交联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分子链相对滑动,形成不可逆形变,弹性较差;适度的交联,可以减少或消除分子链间的滑移,有利于弹性的提高;交联过度会使分子链的相互作用力和内旋转阻力增加,活动受阻,使弹性下降。交联键类型对弹性有影响,多硫键键能较小,对分子链段的运动束缚力较小,因而回弹性较高。交联键能较高、键长较短的,弹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