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科达出入口智能可视化管理解决方案

2014年09月09日 11:33$artinfo.Reprint点击量:2128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小区、停车场面临着各种问题:停车难、上下班高峰期间车辆排队等候进出、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工作劳动强度大、车辆进出数据保存不完整等。小区物业对欠缴停车费的车辆出入小区难以限制,合理利益得不到保障。
  
  此外,多地*部门要求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出入口管理系统来加强车辆的进出管理,将车辆出入口管理作为小区配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入口管理系统可以为肇事逃逸、盗抢车辆等案事件提供线索。
  
  在此背景下,科达于今年年初推出了智能出入口管理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小区、工厂、园区、停车场、学校、政府大院、加油站、4S店等场景,系统采用业内的车牌识别算法和完整的解决方案部署,可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
  
  系统采用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等全新技术,整合了道闸控制系统,有效地丰富了出入口管理手段,减少了管理人员的配置和工作强度,改善传统人工登记方式造成的上、下班高峰排队、拥挤现象。系统支持与科达高清卡口系统对接,实现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内的车辆布控和信息查询。
  
  目前系统已在多个小区、园区、楼宇项目中获得应用。在近期正在进行的2014科达安防与视讯新品巡回发布会中,该解决方案也获得了各地工程商、集成商的重点关注和好评。

  
  系统架构

  
系统优势
  
  一体式交付
  
  抓拍单元采用一体化工程交付设计,集成摄像机防护罩、牌照补光灯、高清摄像机、镜头、电源等部件,无需现场组装,方便工程施工调试。
  
  高可靠、免维护
  
  系统支持线圈、视频互补检测,当线圈出现故障时,可切换至视频检测,确保系统的整体抓拍率。设备采用行业内的嵌入式硬件架构,可实现免维护长期运行。
  
  网络化架构
  
  科达出入口管理系统采用全网络化部署,能够充分保证整个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以及可管理性。
  
  高清化
  
  出入口抓拍单元采集的实时视频,分辨率为720P,1080P或QXGA等,不仅可以满足车辆信息的高清抓拍,也能清晰记录车内驾驶员的面部特征。
  
  分布部署,集中管理
  
  科达出入口管理系统可以在各小区、厂区等分布式部署,实现本地化管理,也可以统一接入到*专网,车辆数据全部上传到*部门进行集中管理和存储。
  
  技术指标*
  
  捕获率:综合卡口捕获率≥99%
  
  车牌识别率:全天候车牌识别准确率≥97%
  
  支持非机动车及行人检测,捕获率≥90%
  
  驾驶人脸像捕获率≥95%,驾驶员人像可辨识率≥95%
  
  系统功能
  
  车牌自动识别
  
  系统可对所有出入的机动车辆进行图像捕获,支持地感线圈检测及视频检测等多种检测方式。系统还支持多种检测方式间的备份,当地感线圈检测设备出现故障时,系统可自动转换为视频检测模式,大大地降低了漏拍的几率。

  
  司乘人脸抓拍
  
  在高清晰CCD摄像机的基础上,辅以的照明技术和控制技术,确保在各种时段、各种环境光(强顺光、强逆光情况下)及各种天气下均能获得清晰的驾驶人脸像信息。抓拍车辆信息的同时,也能记录当前车辆实际驾驶人,方便管理人员进行身份验证。

  
  道闸自动控制
  
  系统支持的白名单车辆设置,可实现当此类车辆进出时,直接联动道闸开启,无需人工方式控制,车辆通行后,道闸自动下落,保证在车辆通行压力比较大的上下班高峰期间,固定车辆的快速通行和车主的良好驾车体验。

  
  车辆布控管理
  
  对于长期欠费或*机关调查的嫌疑车辆、违法车辆、涉案车辆可设置为黑名单,进行布控管理。当前端卡口采集车辆信息与黑名单数据库中的布控车辆信息匹配时,在系统界面上进行提示,或使用声光报警。
  
  高清视频监控
  
  系统采用100万/300万高清智能网络摄像机,视频分辨率可达到1280*720/2048*1536,图像质量可确保对通过车辆的高清晰抓拍,司乘人员面部特征、车牌等重要信息一览无余。同时通过*的补光以及成像控制技术,可实现在强顺光、强逆光、夜间等各种光照条件下,对机动车车牌、车型等进行全天候有效识别。对于抓拍到的车辆图片,系统可识别车牌号、车牌颜色、车型、车身颜色等车辆信息(文/监控产品线解决方案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