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国内电子*产生、发展与分类分析

2013年06月13日 15:33$artinfo.Reprint点击量:1412

  电子*的产生与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急剧增加,而道路建设严重滞后,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也比较薄弱,交通管理经验有限,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交通供求不平衡,交通拥堵不断加剧,交通事故频繁发生,交通状况日益恶化。因此,如何采用*的管理手段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创造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已经成为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电子*”系统应运而生,成为各级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科技强警的重要手段。
  
  “电子*”系统由于可以全天候工作,在缓解日益繁忙的道路交通管理任务与警力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同时,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道路交通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盲点”,扩大了交通管理的监控时段和监控范围,也提高了交通参与者遵纪守法意识,得到各级道路交通管理部门的认同,目前在国内各级城市都有广泛应用。
  
  自1996年北京市*局*交通管理局科研所在北京市西四路口试验国内*台“抢红灯自动拍摄器”获得成功发展至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推广,国内的“电子*”系统的技术不断更新,功能日臻成熟。“电子*”系统的核心是自动监测和记录机动车及其驾驶人的违法行为过程,并能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执法证据。通常情况下,“电子*”系统以提供直观的图像信息作为执法证据,整个发展过程几乎是围绕如何采集清晰、直观、确凿、有效的图像证据而进行的。因此,“电子*”系统先后推出了利用光学胶卷相机、数码相机、视频摄像机+数码相机、高速球形机、视频摄像机、高清摄像机等不同图像采集设备的诸多类型产品。
  
  电子*的分类
  
  国内的“电子*”系统发展至今,市面上的产品类型繁多,针对不同的用户对象和应用环境,有不同的组成配置、安装方式和功能特点。
  
  按照安装方式来分,“电子*”系统可分为:固定“电子*”和移动“电子*”。固定“电子*”系统zui初只是针对监测机动车闯红灯行为而研发,后来发展到对机动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超速行驶、压黄线等违法行为也可进行监测、记录和处罚;移动“电子*”系统则是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摄像机和雷达测速仪,对超速车辆进行抓拍、记录和处罚,并能自动识别车辆号牌,实现“黑名单”车辆检控。
  
  按照采集设备来分,“电子*”系统可分为:光学胶卷相机、数码相机、视频摄像机+数码相机、高速球形机、视频摄像机、高清摄像机等“电子*”系统。zui早期的“电子*”系统主要采用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单元,胶片式光学相机作为拍摄单元,车辆检测方式采用单个感应线圈式,每个车辆闯红灯违法触发光学相机抓拍一张胶片照片,功能比较单一,每个胶卷拍完后无法继续工作,更换胶卷需要人工借助梯子等登高设备,使用成本较高,2000年之后逐渐被淘汰。数码相机类型的“电子*”系统具有图像证据清晰、图像保存和下载方便等优点,但是由于采用的数码相机几乎都是民用产品,稳定性较差,升级维护困难,2004年之后逐渐也推出市场竞争。2002年开始采用视频摄像机作为图像采集设备的“电子*”系统逐渐占据主流地位,该类型产品的优点是稳定性较好、升级换代不受限制,并且能够作为路口的监控录像,缺点是像素较低(zui大为768×576),作为执法证据显得有效性不足。之后一段时间里,有部分厂商推出“视频+数码”组合方式的“电子*”系统,能够一定程度克服纯粹视频摄像机拍摄的证据照片分辨率不足的缺点,但是由于数码相机稳定性较差和升级维护困难的制约,该类型产品基本也是一种过渡型产品。进入2007年之后,采用百万像素以上高清摄像机的“电子*”系统开始推出,有效地解决了其它类型“电子*”系统存在的大多数缺陷,逐渐成为当前的主流产品。
  
  按照传输方式来分,“电子*”系统又可分为联网型“电子*”系统和单机型“电子*”系统。联网型“电子*”系统是指具有联网下载功能的系统,能够通过光纤、ADSL等网络线路自动将前端主机中的违法证据传输到服务器。单机型“电子*”系统是指不具有联网下载功能的系统,必须人工到前端提取照片数据。现在各地的网络建设发展很快,采用联网型的“电子*”系统占据绝大多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