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2022中国配电变压器市场需求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

2023年07月08日 10:46上海华博变压器有限公司点击量:100

  近年来,我国社会用电需求不断增长,据国家统 计数据,2021 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 83,12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0.3%,2017-2021 年 国内用电需求保持增长趋势。

  变压器产品包括直流输变电设备变压器、交流电网用变压器、电厂用变压器、现 场组装变压器、配电变压器等。

F4.jpg

  中国配电变压器市场需求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

  配电变压器,指用于配电系统中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变换交流电压和电流而传输交流电能的一种静止电器。中国变压器产品按电压等级一般可分为特高压(750KV及以上)、超高压(500KV)变压器、220-110KV变压器、35KV及以下变压器。配电变压器通常是指运行在配电网中电压等级为10-35KV、容量为6300KVA及以下直接向终端用户供电的电力变压器。

  配电电力变压器是一种静止的电气设备,是用来将某一数值的交流电压(流)变成频率相同的另一种或几种数值不同的电压(电流)的设备。当一次绕组通以交流电时,就产生交变的磁通,交变的磁通通过铁芯导磁作用,就在二次绕组中感应出交流电动势。二次感应电动势的高低与一二次绕组匝数的多少有关,即电压大小与匝数成正比。主要作用是传输电能,因此,额定容量是它的主要参数。

  按用途分,细类产品可以划分为电力变压器、仪用变压器、试验变压器、特种变压器 ; 按绕组形式分,细类产品可以划分为双绕组变压器、三绕组变压器、自耦变电器。按铁芯形式分,细类产品可以划分为芯式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壳式变压器。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配电变压器市场调查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

  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其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推动作用,经济的 增长也会带动电力需求的增长。近年来,我国社会用电需求不断增长,据国家统 计数据,2021 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 83,12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0.3%,2017-2021 年 国内用电需求保持增长趋势。

  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约 23.77 亿千瓦,同比增长 7.9%,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10.63 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 44.8%。可 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中,水电装机 3.91 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 0.36 亿千瓦)、风电装机 3.28 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 3.06 亿千瓦、核电发电装机 5326 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 3798 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 16.5%、13.8%、12.9%、2.24%和 1.6%。

  现阶段我国发电结构仍以化石燃料发电为主,根据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测算, 到 2025 年,中国发电结构中,煤电占比下降至 49%,风光发电占比将从 8%上升至 20% ; 到 2050 年,煤炭发电占比大幅下降至 6%,风光发电上升为主力,合计占比 66%,未来我国的电力结构将保持持续转型趋势。

  近年来,中国特高压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特 高压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电网和电源布局,促进电力工业整体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够有效的实现能源和资源的配置。

  因此,2017年-2022年,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推动特高压行业的持续发展。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国家在“十四五” 期间将持续推动特高压发展,以提升国内的电网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

  、南方电网 2021 年发布了双碳目标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发挥电网 “桥梁” 和 “纽带”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加快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

  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平台,推动网源协同发展和调度交易机制优化,着力做好清洁能源并网消纳,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着力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推动能源电力技术创新,着力提升运行安全和效率水平。

  南方电网提出,必须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通过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电网自动化、电力信息通信、新能源行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视频直击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