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浅析楼宇对讲企业未来发展走向

2019年03月15日 15:25南京韦森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点击量:427

    业界皆知,楼宇对讲系统早起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自本世纪90年代初,国外楼宇对讲系统生产制造商才陆续到中国开拓市场,彼时国内楼宇对讲系统才开始得到发展,至今已经走过2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国内楼宇对讲产业发展较晚,但受益于国内房地产行业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中国楼宇对讲行业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增长。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等大背景的驱动,楼宇对讲产业智慧化日渐成为大趋势,发展势头看似十分强劲。而且,伴随着楼宇对讲逐渐向智能家居、智慧社区融合,智能家居*企业、安防领域*纷纷入局楼宇对讲市场,对楼宇对讲市场虎视眈眈。   

    毫无疑问,楼宇对讲的市场格局正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巨大变化,面对来自这些*企业入局带来的压力,以及技术和政策推动下产业需求的巨大变化,楼宇对讲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未来发展之路将剑走何方?

产品走向数字化、智能化

    楼宇对讲是安防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楼宇对讲系统产品也在不断演变升级,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其发展历程和视频监控较为类似,经历了模拟时代、数字时代和智能时代。   

    实际上,从2015年开始,数字对讲趋势已经成为行业众多企业共识,同时,智慧小区和智慧城市建设也使得数字对讲产品需求大增,数字化对讲产品也成为各大厂商所重点推广的对象。随后一年的时间内,借着“云概念”的扩大化,市场上有企业推出了具有强大的兼容性和实时监控的云对讲系统,也就是所谓的联网化的可视对讲系统。

    随着人工智能在视频监控领域的落地,楼宇对讲产业发展也迎来重大发展变化。从2018年北京安博会上看到,人脸识别功能已经成为楼宇对讲厂商展出小区出入口及单元楼门口机的标配。毫无疑问,楼宇对讲产业已经进入刷脸时代,这意味着人脸识别开始在楼宇对讲产业普及应用,由此,楼宇对讲产品也由数字化进入智能化时代,产品功能和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化。比如,能发信息的梯口机和报警器,会签到、会报告、会汇报的智能互动式安防平台等,这些智能楼宇对讲产品不仅大大增强物业和住户的互动交流,提升物业对出入口监控以及访客管理的办事效率,同时也为住户提供了诸多生活便利。

与智慧社区、家居养老融合

    确切的说,楼宇对讲是一个安全防范系统,即是在多层或高层建筑中实现访客、住户和物业管理中心相互通话、进行信息交流并实现对小区安全出入通道控制的管理系统。楼宇对讲系统不仅增强高层住宅安全保卫工作,而且大大方便住户,减少许多不必要的上下楼麻烦,沟通更方便快捷安全可靠。

    由楼宇对讲定义可以看出,楼宇对讲同智能家居、智慧养老一样,是智慧社区的重要部分。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缩影,相于城市建设的基础细胞。因此,可以说,楼宇对讲是智慧城市*的元素。

    举例说明,在与智能家居系统融合方面,可将楼宇对讲系统扩展成为智能家居系统平台,组成一个由家庭安防、远程控制、家庭自动化、娱乐化等系统组成的家庭综合管理平台;在智慧养老方面,楼宇对讲平台通过为业主监控单元楼出入情况和家中防区情况,通过APP与业主实现即时对话,实时汇报老人定位信息和健康信息,无疑,为社区养老提供便利的环境条件和智能服务;在与智慧社区整合方面,楼宇对讲和社区内的停车场、路网监控、出入口控制等共同构建社区安防体系。   

总结   

    总而言之,打通与第三方支付、智慧城市、视频监控、社区o2o电商、智能家居、社区养老等综合生活服务平台和社区运营平台的融合对接,也就是提供社区与家庭的整体解决方案,这已经成为当下楼宇对讲企业深化改革和转型升级的未来发展走向。而且,随着社区基础建设的逐渐完善,楼宇对讲企业也需要从产品提供商的角色转变为配套服务商的角色。   

    不过,随着智慧社区市场的不断扩展,楼宇可视对讲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伴随而来的是,产品的良莠不齐、更新减慢、实用性不强以及操作复杂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导致很多房地商的信心不足,因此,楼宇对讲企业在自我转型升级的同时,也要在产品上下大功夫,扎好内功,才能深拓更远。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视频直击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