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数据采集远程监控系统技术交流

2011年02月18日 10:51$artinfo.Reprint点击量:1811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在工业自动化、电力设备、通信管理、智能终端、智能小区等领域,对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可靠性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
  
  以往传统的单片机加采集卡的数据采集装置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使用的要求。随着采集卡的采集频率不断地提升,其所属平台的工作频率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
  
  同时,在某些情况下,装置的操控人员不可能到工作现场去执行,所以有必要对采集装置进行远程监察和控制。在各种设备的通信方式中,由于以太网具有速度快、通用性好、扩展性强等优点,已13渐成为设备之间进行通信的主要方式。本文提出了基于ARM的高速数据采集装置远程监控系统,在实现对数据的高速采集的同时,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实时性,并对各帧数据嵌入时间标志为后续数据处理做好准备,zui后能将数据及时准确地存储到移动存储设备和服务器上。该装置包括现场监控模式和服务器监控模式。
  
  1、系统简介
  
  本装置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系统硬件由高速数据采集平台和采集模块构成。采集模块根据设计要求,采用DMM一32一AT采集板。采集平台采用ATMEL公司A791RM9200作为主控芯片,附带16kB的SDRAM和128kB的ROM。该芯片融合了ARM920TARMThumb处理器,当工作频率为180MHz时性能高达200MIPS。带有10/100MBBase—T型以太网卡接口,USB2.0全速(12Mbps)主机/设备接口。内含内存管理单元MMU,含有调试通道的内部仿真器,便于开发调试。由于AT91RM9200具有功能全、功耗低和工业级等优点,可以使系统能运用到各种环境中。
  
  系统的下位机软件选择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Linux是将日益流行的Linux操作系统进行裁剪修改,使之能在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运行的一种操作系统,它既有无限的开放源代码资源,又有嵌人式操作系统的特性。通过对内核的重新配置、编译,即可将其移植到AqglRM9200中;再建立BootLoader和文件系统,形成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zui后在此平台上开发运用程序,实现装置的各个功能。
  
  2、TCP/IP协议
  
  在因特网上,TCP/IP协议每时每刻保证了数据的准确传输。参考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TCP/IP通常采用一种简化的四层模型,分别为:
  
  ①应用层。网络应用层要有一个定义清晰的会话过程,如通常所说的Http、Ftp、net等。在本系统中,下位机系统传递来自Ethernet和数据终端的数据,应用层只对大的数据报进行打包拆包处理。
  
  ②传输层。传输层让网络程序通过明确定义的通道及某些特性获取数据,如定义网络连接的端口号等,实现该层协议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协议UDP。TCP服务提供了数据流传输、可靠性、有效流控制、全双工操作和多路复用技术等,在本系统中使用TCP数据报协议。
  
  ③网络层。网络层让信息可以发送到相邻的TCP/IP网络上的任一主机上,IP协议就是该层传送数据的机制。同时建立网络间的互连,提供ARP地址解析协议,从而实现从IP地址到数据链路物理地址的映像。
  
  ④链路层。由控制同一物理网络上的不同机器间数据传送的底层协议组成,实现这一层的协议并属于TCP/IP协议组。在本系统中这部分功能由ARM控制网卡芯片DM9161E实现。
  
  在本系统中,利用TCP/IP协议中的TCP(传输控制协议)、IP(网络报文协议)、ARP(地址解析协议)及简单的应用层协议成功地实现了ARM装置和服务端的网络互联。既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度,又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同时也扩展了数据传输的有效半径。
  
  3、下位机的通信实现
  
  下位机作为客户端,它和服务器的TCP/IP通信是通过对套接字编程实现的。套接字是网络通信的基本操作单元,zui早是作为BSD规范提出来的,现已成为Linux操作系统下TCP/IP网络编程标准。套接字提供了不同主机间进程双向通信的端点,这些进程在通信前各自建立一个Socket,并通过对Socket的写操作实现网络通信功能。下文将讨论的Winsock也是一个用于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Sockets版本。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