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智慧城市技术与成本节约

2017年12月19日 14:22$artinfo.Reprint点击量:2054

  到2022年,智慧城市技术每年将为企业、政府和市民节省5万亿美元。如果政府、企业和市民不能很好地合作,智慧城市的真正潜力就不能得到开发。而通过良好的合作将促进智慧城市市场和开放平台的出现,第三方厂商也能够确保新型智慧城市技术与传统平台和系统的无缝整合。
 
  智慧城市兴起不久,未来人口将日益增多,并不断涌入世界各地的城市中心,智慧城市有必要对这样的情况提前做出规划。ABI研究发布了一份新白皮书,分析了成本节约和效率在推动智慧城市部署、智慧技术和物联网发展方面的作用。其结论是,到2022年,智慧城市可以节约5万亿美元的成本。
 
  根据报告,物联网和智慧技术的使用和部署将是智慧城市未来取得成功的关键,但前提是各方需要全面合作。城市化使城市人口和企业越来越集中,智慧城市、物联网技术以及新型共享和服务经济模式将是城市优化现有资产使用情况,实现效率zui大化,实现规模经济并zui终创造更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关键。自动化、人工智能、传感器、数据共享和分析对于帮助城市节约成本至关重要。
 
  未来(未来5年),政府、企业和市民将居住在拥有1000万居民的典型特大智慧城市中,因此报告进一步考虑了在这方面的节约成本的潜力。这一考虑主要基于世界上75个城市每年的节约成本,这些城市的总人口超过了500万(来源:World Atlas)。ABI研究报告强调,未来,在每个典型的特大智慧城市中,主要的成本节省来自:
 
  政府:每年可节省高达49.5亿美元。街道照明和智慧建筑是两个可实现成本节约的领域,智慧路灯预计可以降低30%的维修成本和维护成本。
 
  企业:通过在货物运输领域使用更的运输方式,如无人机、机器人、无人驾驶货车和卡车,以及智能的制造工厂等,企业可节省140亿美元的成本。
 
  市民:通过部署智能电表和微电网,以及发展综合教育系统(线下和线上),公用事业部门每年可节省高达266.9亿美元。
 
  ABI研究市场部副总裁Dominique Bonte提到:“智慧城市技术提供了多重效益,其带来的直接成本节约是城市政府、居民和企业推动城市创新的关键动力;这有助于加快获取商业的速度,推动项目审批和加速部署。”
 
  该报告引用了一项B2B技术调查,在2017年3月,共有455家美国公司在9个垂直市场进行了调查,这些公司列出了实现创新技术所带来的11项关键收益。“运营成本的降低”几乎超过了“决策更快更有效”,成为了预期收益zui高的一项,其利润率为5%。
 
  CA Technologies公司API管理总Rahim Bhatia说:“智慧城市建立在物联网(IoT)的基础之上,能够让市民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方式、生活和娱乐。”
 
  “我们很高兴看到当今地方政府能够实现量化的成果,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在无缝连接关键基础设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智慧城市变成了现实。如果政府能有效管理API,那么API会带来许多好处,包括安全公示和多次利用开放数据,加快应用程序的开发速度,以及扩展城市伙伴生态系统,从而帮助zui大限度地提高率,改善新型智慧城市各个方面的决策。
 
  对企业的影响
 
  处于特大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中的企业,通过运用智慧城市技术,可以节省高达140亿美元,占企业总成本的25%。
 
  InterDigital的执行副总裁Jim Nolan说:“我们清楚智慧城市对我们未来的重要作用,这份报告进一步证实了智慧城市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贡献。”
 
  “如果政府、企业和市民不能很好地合作,智慧城市的真正潜力就不能得到开发。而通过良好的合作则会促进智慧城市市场和开放平台的出现,第三方厂商也能够确保新型智慧城市技术与传统平台和系统的无缝整合。”
 
  这份新报告指出了智慧城市技术的几个用例。其中一个例子是英国的oneTRANSPORT项目,该项目利用Chordant平台,使用物联网技术来解决运输系统中的各种挑战。
 
  oneTRANSPORT项目使包括交通部门、市政当局和第三方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共享交通信息,从而优化城镇和市区的交通网络。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