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隧道监控系统详情分析

2010年05月21日 10:07智慧城市网点击量:5398

        隧道结构:为了完成隧道监控任务,隧道中布置了监控系统,又可以划分为10个子系统,他们分别是隧道中央计算机管理子系统;隧道检测子系统;隧道通风控制子系统;隧道照明控制子系统;隧道交通诱导及控制子系统;隧道火灾检测、消防报警子系统;隧道闭路电视监视子系统;隧道紧急与广播子系统;隧道电力监控子系统;隧道供电设施以及防火卷帘门与水幕控制。 

        根据隧道长短、交通量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有些子系统可能会被省略。隧道监控系统中分布的各种设备,包括信号灯、情报板、车道指示器、车检器、CO/VI检测、通风、照明及卷帘门等,是通过均匀分布在隧道内的本地控制器和网络将这些子系统有机地起来,从而完成对隧道的监控任务。

        隧道内一般每300~700m布置一台本地控制器,现代多采用PLC作为本地控制器。隧道内本地控制器前后的各种被控对象,如风机、信号灯、车道指示器、照明灯具、车检器及CO/能见度仪等称为外场设备,与附近的本地控制器相连。

         设备的控制信号点数会根据不同厂家的设备选型而有所不同,同时会根据隧道的控制要求而决定是否采用该控制设备。 

         网络结构 

        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网络系统一般考虑分为三级:*级为隧道群监控中心;第二级就是每个隧道的监控分中心(一般位于隧道两头的配电间内);第三层是隧道内的区域控制器。通过区域控制器上的各种开关量、模拟量及RS232/485通信口与现场的各种设备相连,完成系统监控任务。

         三级监控网络系统中,zui上面为隧道群监控中心,下面分别表示了两个隧道监控分中心(监控站),第三级就是PLC作为本地控制器的一级。对于每个隧道内的网络,可以采用大家zui为熟悉的光线以太环网,也可以采用更可靠的光纤冗余Profinet环网。 

        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历*曾发生过许多公路隧道交通的重大事故。欧洲阿尔卑斯山下有许多隧道穿过,2001年*二长的瑞士葛克特隧道,两辆货车相撞造成事发处温度高达1000℃,10余人死亡,23辆车被毁。早在1999年,穿越阿尔卑斯山的勃朗峰隧道大火,造成了41人死亡,43辆车烧毁的重大交通事故。2003年6月6日上午,韩国首都汉城发生一辆公共汽车与一辆吉普车在隧道里相撞并引起大火,约30人受伤。隧道火灾烟雾大、温度高,由于隧道横断面小且道路狭窄,疏散与扑救困难,危害非常大。

        隧道的安全除了要从隧道的设计和消防方面考虑外,隧道监控系统的可靠性成为事故源和事故后能否迅速应对的重要因素。作为隧道监控系统的核心,本地控制器和网络系统(交换机)更成为系统安全可靠的核心。

        隧道工作环境的特点是空间狭小、湿度变化较大、电磁干扰强烈,以及大部分地区雷电冲击频繁,特别是汽车发动机排出的烟尘含有大量的碳粉,附着在控制电路的印刷板上很容易引起短路,从而引起控制设备运行不正常甚至损坏控制设备。 

        隧道监控系统的特点是分散式网络控制系统,从每台本地控制器来看,控制点数很少。一般每个站只有几十个开关量输入/输出,几个点的模拟量和串行口。从这些功能要求看,采用小型的PLC*要求。但由于小型PLC结构过于紧凑,在隧道内恶劣的环境下,包括潮湿、油烟和电磁干扰,这种PLC很难长期稳定地运行。因此从隧道安全的角度考虑,隧道监控系统一般采用中大型PLC,对于隧道变电站或控制站内的主控PLC往往要求采用双CPU冗余的双机热备系统,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一般隧道内的本地控制器,可以采用不带CPU的RTU终端,也可以采用带CPU的PLC。

         现代隧道监控系统的网络,普遍采用环形光纤冗余以太网结构。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实时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FieldBus)将更适合隧道监控系统,比如菲尼克斯的Profinet网络将成为隧道监控网络的*选择。 

        安全问题不容小视

        本地控制器及其网络是隧道监控系统的核心,其选型及方案的合理性影响隧道监控系统的效率、稳定性,关系到整个隧道的安全性。不仅需从本地控制器功能上的实现来选型,更需要从保证隧道监控安全、可靠的角度来考虑。

         另外,在隧道监控系统中有一个简单的问题常常被忽略,那就是安装本地控制器和交换机的控制箱密封性问题。为了防止烟尘,多数隧道监控系统设计单位都在设计文件中写明,控制柜的防护等级为IP65以上。但实际上,许多系统商采用的控制柜远远达不到IP65防护等级,加上现场安装过程中,控制柜的变形和出线口密封处理不当,造成控制柜实际失去了防护能力。

         国内已建成隧道大多数存在着本地控制器控制箱严重的密封不良问题。按此情况,这些控制系统连续稳定运行不会超过三年,这是一个大家都需要关注的严重问题。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于雷暴区域的隧道,防雷设施的布置、选型、与安装往往不被重视。这应该值得各个厂商对此给予重视,如采用菲尼克斯的防雷技术,真正防患于未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视频直击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