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奥氏气体分析仪使用说明书

2016年09月20日 09:20上海隆拓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点击量:4942

  奥氏气体分析仪操作方法:
  
  1、奥氏气体分析仪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检查仪器各部件的接头,活栓处是否严密,灵活,并熟悉仪器结构,各部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及通路方向,然后调整水准瓶,使瓶内液面与量气管100ml刻线处液面在同一水平线上。
  
  接通电源,启动电机,活栓A2便自动开闭,打开活栓A1、A3、A5、A6调节风压,调至恰好溶液充满量气管上部浮子关闭,然后溶液瞬间降至100ml(或接近)刻线处为宜。
  
  根据图中所示,从右起,将各种吸收溶液分别装入各吸收瓶内。
  
  *瓶装入:30%氢氧化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第二瓶装入:*水溶液和溴液的混合液或采用硫酸根和硫酸镍的混合液,吸收不饱和烃。
  
  第三瓶装入:焦性没食子酸碱溶液或采用11%苯三酚溶液和19%氢氧化钾的混合溶液,吸收氧气。
  
  第四瓶装入:氯化亚铜和氨水的混合液,吸收一氧化碳。
  
  第五瓶(附加):可装入10%的硫酸溶液,吸收第四瓶中发挥出的氨气。
  
  第六瓶(附加):可用于上述某种气体的重复吸收。
  
  上述方法使用单位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另行安排。
  
  2、奥氏气体分析仪吸收:
  
  当量管充满溶液将空气油A5排出后立即关A5,(与横梁顺方向)再关A3,开A4取试样冲洗管路,当冲洗气取至适量后,关A4,开A3,见量液面上升时立即打开A5,当量管溶液充满浮子关闭后,马上关A5,接着开A4,关A3正式取样,试样取至100ml刻线时,立即关A4,开A5对零,A5关闭后,开B1再开A3将试样压入V1吸收瓶进行吸收,吸收2~3次后A3,记下读数,再重作一次观察是否恒量,恒量后关B1,依照上述方法依次将气体压入V2,V3,V4吸收瓶内吸收,并将残余气体压入V5预存。
  
  3、奥氏气体分析仪燃烧:
  
  根据理论计算或实际情况加入略过量的氧气,(能使残余气体中的H?、CH?充分燃烧)使氧气经量气管计量后送入燃烧ping内,随即关B7,送电预热约60秒,此时开B5吸收瓶内残气放入量气管内,记下读数,关A1,同时再开A3,B7,将残气全部缓缓放进V7燃烧ping内燃烧,烧后接着连接开关A3,3~4次使燃烧ping内封液反复串动(注意封液勿与燃烧铂金丝接触)使之充分燃烧,串动后关B7,A3,开A1待炽热铂金丝稍凉约30秒钟再开B7,将燃烧后的残气放回量气管,记下读数,(即为燃烧后量)关B7,开B1,A3,将残气压入V1内洗涤吸收,放回量气管内,记下读数。
  
  四、奥氏气体分析仪注意事项:
  
  1、为了保证仪器密合性能和使用寿命,活栓在不洁净或干燥时,切勿旋动,以免损坏磨砂面,以致发生漏水、气现象,故所有活栓均应涂凡士林油后方可旋动,活栓A2,A3由于经常转动应注意更换涂油。
  
  2、本仪器以压缩空气为动力,仪器各连接胶管承受一定得压力,故各连接胶管(或耐酸等)应保持一定得弹性,如有弱性松弛现象时,应随时更换。
  
  3、每次吸收后读数,须静置几秒钟,待管内壁上附着的溶液流下后,方可读数。
  
  4、在燃烧氢及甲烷气时,加氧后要把氧气先预存送电预热约30余秒钟,然手再缓缓放入残气燃烧,千万不可再把残气和氧气放在一起重燃,否则可能会引起爆炸。
  
  5、氢气燃烧点为270~300℃甲烷气燃烧点是850~900℃因此燃烧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结果有影响。
  
  6、燃烧时封气液不可与炽热的铂金丝接触,以避免炸坏燃烧管,并须断电后,稍凉约30秒钟后再放回管内。
  
  7、各吸收瓶盛装之吸收剂,应充满至吸收瓶的附瓶扩涨处略高于浮子为宜。
  
  8、CO吸收液量用新溶液,若使用回收液易产生液沫以导致发生串药。本仪器自动吸收是以压缩气为动力源,而压力稳定方能保证仪器分析准确。若压力波动较大,可另增设稳压表。有条件可设置5~10立升/分真空泵,作为动力源是较为理想的。方法:即将泵的抽气嘴,改为供气嘴即可。
  
  9、本仪器属于玻璃仪器,无保修服务,配件破损后请上海隆拓仪器厂另行购买,使用时小心轻放,注意人身安全。
  
  10、一定量的吸收溶液仅能吸收一定量的气体,所以应根据论数值和使用时的具体情况,做到定期更换吸收溶液。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视频直击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