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RFID图书信息化管理建设方案

2016年03月21日 13:11$artinfo.Reprint点击量:3612

  1.1 项目背景
  
  据调研分析,目前全国图书馆数量过万家,且大多数图书馆已经从纯手工管理方式过渡到使用条形码识别、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数字化管理模式。采用物联网RFID技术构建智能图书管理系统以成为现在各图书馆的需求重点。
  
  1.2 项目需求分析
  
  根据目前各图书馆,图书使用、借阅、归还过程,都会与图书有接触,然而图书上都会使用条形码技术作为识别,但条形码经过不停的使用、借阅的过程导致条形码容易磨损,存储空间小、贴书内使用不方便,贴书外容易磨损快,这样并不*适合图书馆,过大人流使用。
  
  1.3 RFID技术应用优势
  
  通过把书籍的条码与电子标签关联的方式,实现对图书的关联管理。可采用不干胶或者芯片内置方式把电子标签放置在书籍当中,读者通过自动借还书机壳实现自主借还,管理员用盘点机定期对图书馆的书籍盘点,还可实现查找顺架等功能。装带有超高频读写器的安全门,可实现对进出图书数据采集,防止图书非法丢失。
  

  图书馆应用的RFID技术主要集中于HF和UHF频段的RFID技术,可应用到图书馆内相关载体满足其它应用需求。
  

  1.4 RFID图书管理规划
  

  RFID图书管理系统硬件包含射频采集设备、自动借还书设备、数据库服务器、交换机、安全门检测,这些设备通过交换机中RS-485、以太网或GPRS等传输接口,使各个设备有效融合,共同服务于图书馆管理系统。
  
  1.5 图书管理系统管理规划
  
  1.5.1 网络架构图
  

  1.5.2 系统管理功能规划
  

  根据图书馆不同业务需求,我司把系统规划为基础数据维护、图书借阅管理、新书订购管理、图书统计管理、RFID管理、系统设置等模块。
  
  1.5.3 功能描述
  
  1.5.3.1 基础数据维护
  
  基础数据维护主要针对读者信息、图书信息、图书类别进行管理与查询。
  
  1.5.3.2 图书借阅管理
  
  图书借阅系统主要针对借与还书的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借阅书、归还图书、图书维护管理与图书报废管等。
  
  1.5.3.3 新书订购管理
  
  新书订购管理,主要针对新书订购、新书验收、新书入库、新书查询等业务。
  
  1.5.3.4 图书统计管理
  
  图书统计管理,主要针对图书馆内的各类书籍进行盘点、借阅统计、归还统计等。
  
  1.5.3.5 RFID应用管理
  
  RFID应用管理,主要针对RFID标签的转换、安全门进出监控、自助借还管理系统与移动盘点等业务。
  
  1.5.3.6 系统设置
  
  系统设置,主要针对系统进行用户管理、密码更改、权限设置与系统优化等功能。
  
  1.6 项目建设优势
  
  流程简化,提高了效率
  
  目前的借还书流程普遍采用条码扫描系统,条码数据的采集是通过固定的或手持的条形码扫描器完成的,扫描操作需要人工翻开图书并找到条码位置才能扫描,操作流程较为繁琐,借还书效率低。引入RFID技术可以实现动态、快速、大数据量、智能化的图书借还流程,提高信息存储的安全性、信息读写的可靠性、借还书的快捷。
  
  系统拓展,提高了安全性
  
  通过RFID智能化图书管理系统优化现有的图书管理系统,将防盗系统与图书流通管理系统起来,记录每本图书的进出库历史记录,从而可以与借还书的历史记录进行匹配。可以有效提高防盗系统的准确性,确保图书安全。
  
  降低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满意度
  
  图书馆工作人员由于积年累月的重复性劳动,工作本身很繁重,如依靠人工图书盘点工作量大,很容易对工作产生一定的消极思想。加上读者对图书馆借还书复杂流程不满,导致图书馆工作满意度有所下降。通过RFID智能化图书管理系统,可以把工作人员从图书馆日常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还可以为不同的读者定制个性化的服务,实现人性化的操作流程,提高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满意程度。
  
  标签数据保持力强,寿命长
  
  条码存储数据有限,且易受潮、污染等局限因素,导致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而电子标签存储区间大,数据保持力可达100年以上,加上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的特性,RFID电子标签的寿命比条形码长得多。由于采用了非接触式的读取方式,每个电子标签zui少能被读取十万次以上,电子标签一旦贴上后就可以长期使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