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科技助力电位差计系列茁壮成长

2015年11月09日 16:36上海双特电工仪器有限公司点击量:840

  电位差计系列可在实验室、车间及现场测量直流电压,也可经转换后测量直流电阻、电流、电功率及温度等;电位差计系列可以校验一般电压信号,如热电偶信号也可通过转换开关,经转换后可作电压信号输出,对电子电位差计系列毫伏表等以电压做测量对象的工业仪表进行校验。电位差计系列内附晶体管放大指令仪及不饱和标准电池,电位差计系列温度系数小,稳定性好。电位差计系列具有测量输入直流电压、输出直流电压、方案新颖,电位差计系列采用液晶显示,量程自动转换,精度优于33a。
  
  电位差计系列参数:
  
  ◆输出范围:-3~78mV,0~625mV,0~2500mV
  
  ◆测量范围:0~2500mV,三量程自动转换;
  
  ◆准确度等级:0.03级。
  
  电位差计系列由补偿法原理可知:电位差计系列应具有一个可调节大小,且电压值可准确读数的补偿电压EP和一个检流计。在电位差计系列中,利用精密可调电阻,通以标准化工作电流构成EP,调节电位器RC,可以改变工作电流的大小。标准电阻Rn和标准电池En用来检测工作电流,精密变阻器RA和RB用来调节补偿电压。G为检流计。电位差计系列的工作回路由工作电池E,工作电流调节电位器RC,精密变阻器RA、RB和标准电阻Rn构成。先将开关K扳向标准一边,调节工作电流调节电位器RC,当工作电流I在标准电阻Rn上的电压IRn和标准电池的电动势相等时,检流计指零。或者说:当检流计指零时,标准电阻上的电压IRn和标准电池的电动势相互补偿
  
  电位差计系列温度系数小、稳定性好,电位差计系列内附晶体管放大指零仪及不饱和型标准电池。可在实验室、车间及现场测量直流电压,亦可经转换后测量直流电阻、电流、电功率及温度等。可以校验一般电压信号,如热电偶信号也可通过转换开关,经转换后可作电压信号输出,对电子电位差计系列毫伏表等以电压作测量对象的工业仪表进行校验。电位差计系列配套仪器的选择和消除寄生干扰对正确使用电位差计系列非常重要。下面简单介绍下使用电位差计系列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电位差计系列配套仪器的选择
  
  电位差计系列的配套仪器有:工作电源、检流计、标准电池等。
  
  1电源。要求工作电池有足够的容量,一般要大于工作电流的1千倍以上;或者具有高稳定度的稳压电流。要保证因工作电流相对变化而引起的测量误差不超过电位差计系列允许误差的十分之一。
  
  2检流计。它是电位差计系列的标准回路和测量回路中的平衡指示仪。在测量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能否正确适用,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可按以下原则合理适用:
  
  (1)选择与测量准确度相适应的灵敏度。一般在线路灵敏度都能够满足的情况下,尽量不选用灵敏度太高的检流计。
  
  (2)选择在稍欠阻状态下工作。在一般的测量装置中,接入检流计回路的电阻是随被测量值的改变而变化的。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需接上一个分流器,适当选择其阻值,使检流计始终工作在接近临界阻尼状态。
  
  总之,在满足灵敏度要求的前提下,检流计应工作在稍欠阻尼的状态下,尽量选用周期较短的检流计。
  
  3标准电池。标准电池是电位差计系列标准工作电流的标准,要求内阻小。其准确度等级的允许误差应小于被检器具误差的1/5至1/10,年变化值应满足相应等级的技术要求。
  
  二、消除寄生干扰
  
  在使用电位差计系列时,必须注意由于泄漏电流、静电感应和热电势等寄生干扰给测量结果所带来的影响。
  
  如果电位差计系列的测量装置由于绝缘不良,部分电流将通过此处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产生泄漏电流,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消除这一误差的办法是对电位差计系列、检流计、标准电池及被测对象等采取屏蔽措施。此外,联接导线应具有足够高的绝缘电阻,而且,选用单股硬质铜导线,在联接时把导线架空。
  
  为消除静电感应现象,可以采用电位差计系列和测量人员处于等电位,以减小由此而造成的测量误差。
  
  当测量回路的输入信号为零时,测量值置于零,若检流计仍会偏转,则是线路热电势造成的。可用改变工作电流方向的两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来消除热电势的影响。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