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端

国内外同类技术背景材料和对比分析报告

2015年07月13日 16:30智慧城市网点击量:3590

  在整个信息技术朝着“泛在网络”(Ubiquitous Computing Networks)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无线传感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由概念开始走向实际的应用。
  
  一、国内外同类技术的背景材料
  
  1988年,美国施乐公司的马克·魏瑟博士*次提出了“泛在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随着这一概念的不断发展,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把泛在理论融入到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中。2003年和2005年联合国召开的两次信息社会高峰会议都呼吁世界各国积极行动起来,建立泛在的信息社会(UIS:Ubiquitous Information Society)。2005年4月,电信联盟在日内瓦召开了网络社会建设研讨会,对泛在网络社会建设的理论、技术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意大利的应用案例。日、韩等国已经将其视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目前,无线传感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可以将一部分传感器、嵌入式MCU和无线通信收发器集成到一颗芯片的程度。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半导体公司已经推出这样的芯片了,例如TI、Freescale、Jennic、Ember、Nordic等。同时推出的还有温度、湿度、光照、加速度、红外、气体检测等低功耗传感器芯片。所以,目前已经可以制造出微小的无线传感网节点硬件了。尽管还没有形成一种能成为标准的主流协议,但作为软件核心的无线传感网通信协议已经出现。此外,无线传感网技术范畴中的统一标识、操作系统、安全机制、广域分布式数据库和后台服务等内容正在不断发展完善。总之,技术的发展已经允许开始进行无线传感网的实际应用了。
  
  在通信上只要采用的有Zigbee技术、RFID技术、WI-FI技术、以及2G和3G技术,这些通信技术与传感器相结合,便形成一个完整的泛在网络的技术体系。
  
  目前,标准化组织/电工委员会ISO/IEC正在组织成立无线传感网工作小组。我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已经成立了无线传感网工作小组,标准的制定正在进行。工作组有国内从事无线传感网研究的主要单位以及相关企业共同组成,正在努力制定无线传感网的标准并同时将标准落实到芯片,实现产业化。国内*个无线传感网产业发展联盟于2007年11月在杭州成立,由此已经看到了无线传感网产业的广阔前景并开始发力。
  
  我国无线传感网的研究起步不晚,中国科学院从1999年就专设相关知识创新工程开始了无线传感网的研究,并在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规划纲要中明确将无线传感网作为一项优先发展主题。目前,无线传感网已经成为国内有关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热点之一。所以,为无线传感网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很好的学术基础。
  
  二、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分析
  
  分析无线传感网的技术本质,如果说因特网构成了虚拟的信息世界,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那么,无线传感网就是将虚拟的信息世界与人们生活的真实物理世界连接在一起。所以分析无线传感网的应用范围一定及其广泛,待挖掘的新兴应用远无止境。
  
  无线传感网在国外已经被初步用于环境监测、工业自动化、智能家居、智能楼宇、精密农业、智能交通、物流、医疗护理、供应链管理、物品管理、智能导游、移动信息服务等广泛的领域。尤其在安全防范检测领域,无线传感网的应用正在快速发展。
  
  无线传感网的产业化的推进速度决定于无线传感网应用的领域及需求,这些需求有强制性的需求、发展性需求。将无线传感网技术应用于安全防范检测领域即有强制性又有发展性的迫切需求。
  
  继传统的三大数字安防产品设备(DVR、DVS、IPcamera)后,上海政府又在上海政府在2007年9月又在全国制定了非传统安防地方标准《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次将视频安防监控、入侵报警、放射性物品探测、毒气探测、易燃易爆化学品探测、枪支弹药探测、炸药探测等高技术传感产品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以地方标准强制实施。
  
  将无线传感网技术与安全防范检测技术结合,形成基于无线传感网技术的安全防范检测产品,是当今国家治安的需要,同时也是技术发展到了可以实施一个新型产品的产业化的阶段。无线传感网的主要技术协议Zigbee,其传输数据速率和传输距离已经*可以满足安全防范检测产品中小数据量短距离的传输需要,同时wi-fi,wimax等协议可以满足大数据量的中短距离的传输,2G和3G等协议可以满足中小数据量的长距离的传输。结合Zigbee、WI-FI、WIMAX、2G、3G等这些无线信道可以形成覆盖各种距离和数据量的无线传输通道。
  
  安全防范检测技术和无线传感网技术的结合,可推出新一代的高技术安全防范检测产品,将原来的传统固定式小区域的安防检测,发展成了无线可移动的安防检测体系,将原来传统式安防检测,发展即包含有传统安防检测又包括非传统安防检测。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无线传感技术、识别技术、风险评估技术的创新突破能力,提高“应急反应、治安控制、打击*”的能力,从*怖、反抢劫和防破坏、防爆炸、防重大灾害的要求出发,建立*防恐、处置各种群体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建立与完善生物与化学恐怖防御的检测系统,建立人员查验检测系统等都是新时期安全防范的重要措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国家、集体和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www.afzhan.com)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编辑精选

更多

本站精选

更多

视频直击

更多

专题推荐

更多

名企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