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纪宁实业有限公司
免费会员

上海交大新晋长江学者获ASICs离子通道新进展

时间:2012-8-16阅读:1315
分享:

来自兰州大学,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Highly Conserved Salt Bridge Stabilizes Rigid Signal Patch at Extracellular Loop Critical for Surface Expression of Acid-sensing Ion Channels”的文章,证明了ASICs酸敏感离子通道正常作用需要两个条件,这将有助于评估如何阻止与组织酸中毒,以及ASIC活性有关的过度兴奋和神经损伤,并提出了新的治疗方向。相关成果公布在JBC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之一是神经所,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徐天乐教授,徐教授早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199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除此之外,在刚刚公布的2011年长江学者名单中,也榜上有名。

ASICs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是一类胞外质子激活的阳离子通道,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并具有多种生理病理功能,如参与触觉、味觉、视觉、痛觉、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脑缺血和癫痫等等。此类离子通道与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都能由细胞外酸中毒激发,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调控。

因此对于这些离子通道的解析,比如ASICsC细胞表达表达机制,是更好的理解细胞在酸中毒情况下作用机理的关键所在。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大鼠ASIC3,以及人类ASIC1a离子通道外循环中,高保守盐桥(salt bridge)扮演的角色。

通过综合突变以及电生理检测,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盐桥对于pH感应非依赖性模式中,ASICs的功能表达是必需的,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进行了细胞外抗原表面生物素,和免疫标记分析,发现盐桥的突变,甚至只是一些小的变化都会造成ASICsC细胞表面表达的损伤。

徐教授研究组主要从事神经细胞信号调控,关键细胞因子受体,膜离子通道及受体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1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曾发表文章,解析了ASIC1门控机制的分子动力学基础。研究结果提示计算与实验的精巧结合,是研究其它通道家族亚型门控机理的有效途径。

研究人员利用计算生物学的方法在原子尺度模拟了ASIC1的动力学行为,发现了ASIC1结构域、子结构域之间存在的一组协同运动与通道门控功能密切相关。计算结果提示,ASIC1的胞外结构域的内在旋转以及由质子结合所引起的‘手指’和‘拇指’子结构域间的协同运动会联合驱动由胞外区传递至跨膜区(通道孔区)的变构,从而导致通道产生“扭曲打开(Twist-to-open)”的运动。

研究人员又通过进一步分析,指出盐桥的高稳定性和结构限制,能分离邻近的一个结构刚性信号,这对于可变门控的表面表达十分重要。

因此这项研究证明了正常的ASICsC表面表达的外循环,需要一个稳定盐桥,以及一个暴露出来的刚性信号。这些发现将有助于评估如何阻止与组织酸中毒,以及ASIC活性有关的过度兴奋和神经损伤,并提出了新的治疗方向。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