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核泄漏辐射之外,其实在医学上还有离我们更近的辐射,比如医院诊断治疗所用的X-射线,比如癌症的放射性疗法。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Pharmacological targeting of the thrombomodulin–activated protein C pathway mitigates radiation toxicity”的文章,指出两种抗凝血化合物能用于治疗这些辐射造成的损伤,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文章通讯作者是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干细胞生物学家Hartmut Geiger,他表示,“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受到损伤后,这个故事就结束了,但是现在,我们知道能逆转修改它。”
两种已在使用化合物的新功能
在一项关键实验中,研究人员将48只小鼠暴露在9.5gray的辐射中(吸收辐射剂量),24小时和48小时后,向其中30只小鼠注射活化蛋白C,30天后,只有30%未注射蛋白的小鼠存活了下来,而注射了蛋白的小鼠中,有七成仍然活着。血栓调节蛋白也具有相似的提高存活率的作用,但是必须在辐射后30分钟内注射才有效。
“这些试剂在人类中已经被使用,这很重要”,来自武装*放射生物学研究院的放射生物学家Mark Whitnall说。比如血栓调节蛋白是一种具有抗凝作用的大分子蛋白质,主要分布于内皮细胞膜表面,通过加速凝血酶活化蛋白C发挥抗凝和促纤溶作用,亦可通过抑制凝血酶活性发挥直接抗凝作用。而活化蛋白C(APC)是一种内源性抗凝物质,具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栓形成及抑制白细胞活化的特性。
虽然目前研究人员还并未在辐射剂量进行标准研究,但是Whitnall也表示,这项研究是*个吃螃蟹的成果,开启了新型药物研发的更多可能。
揭开关键分子机制
这项研究不仅为癌症放疗中造成的副作用,以及环境辐射伤害提供了新型治疗途径,找到了一种保护造血系统免受辐射毒性的靶向特异性干预方法。而且这项研究也指出了Thbd-aPC 途径在减轻辐射作用方面的一种新功能。
Thbd-aPC 途径通常被认为是用于防止血液凝块形成,以及帮助机体对抗感染,而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一途径能帮助骨髓中血细胞从辐射伤害中恢复过来。他们证明这一途径在两种药物的刺激下,能提高小鼠的存活率。
不过研究人员也指出,这些实验属于早期小鼠实验室研究,这些发现是否能用于人类治疗,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需要分析为什么靶向蛋白途径的保护性功能,在小鼠中会得到如此好的效果。
更多保护性蛋白
去年哈佛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报道了他们制造的一种能抗辐射的蛋白。他们在接受某种常见放射疗法以准备进行骨髓移植的病人时,发现接触辐射与一种称为BPI的蛋白量下降存在密切关联,BPI是一种在人类白细胞中发现的蛋白,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关联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内毒素结合并将其中和而发挥作用的——内毒素是一种分布在像大肠杆菌或沙门氏杆菌这样的细菌外膜上的致死性分子。
这些研究成果为接触致命剂量辐射的患者,以及癌症放疗中遭受严重副作用的患者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治疗策略。
之后研究人员希望提高这种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用于治疗过多接触辐射的患者,因此他们创建了一种BPI的工程生物。他们发现,当这一人工制造的蛋白与一种抗菌素合用,就可阻断辐射接触的有害影响。
尽管这一BPI蛋白本身对受到辐射的小鼠的存活没有帮助,但与那些未接受治疗的动物(它们在辐射20天后近乎全部死亡)相比,当其与一种抗菌素合用的时候,大约有70-80%的受到辐射的动物能够活下来。而且令人高兴的是,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组合疗法中人工制造的BPI和抗菌素在人体中有着良好的耐受性,且副作用少。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智慧城市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