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产品

  • 行业产品

山东明基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山东明基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公司动态>东方市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经营模式:生产厂家

商铺产品:7条

所在地区:山东潍坊市

联系人:杨经理 (经理)

公司动态

东方市污水处理一体化装置

阅读:21发布时间:2024-6-20

污水处理技术指南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传染病防治法》,防治污水放对环境的污染,规范污水处理设备施的建设和管理,污水,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现予以发布《污水处理技术指南》,请参照执行。

基本信息

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传染病防治法》,防止放污水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规范污水处理设备施的建设和管理,促进污水处理,配合推进污水处理设备施建设和即将颁布的《机构水污染物放规准》的实施,编制本技术指南。

指南根据性质、规模和污水放去向,并兼顾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为污水处理设备施建设提供,供卫生、、建设等关部门参考。

适用范围

1 本指南适用于综合、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和专科(传染病(包括结核病)、心血管病、肿瘤、口腔、妇产科和精神病等等)各类污水的处理。疗养院、康复等其它机构和兽的污水处理工程可参照执行。

2 本指南内容包括污水的收集、工艺选择、竣工验收、处理设备施管理、职业卫生和劳动卫生等方面。

3 本指南适用于污水处理设备施的设计、建设和管理。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主席令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水污染防治法》(根据1996515日八届*会常务委员会十九次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89712日*批准 1989712日*令1号发布)

建设项目管理条例 *令 253

《综合建筑》 JGJ49-88

建筑给水水 J 15-88(1997年版)

《污水处理》 CECS07:88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规准

8978-1996 污水综合放规准

正在制定的《机构水污染物放规准》

当上述规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版本。

术语定义

1 性质分类

本指南中将各类按性质分为综合和传染病两类,与卫生对及机构的划分方法差别。指南所指传染病指传染性疾病专科和带传染病房的综合。指南所指综合为不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和各类非传染性疾病的专科。

2 污水

指产生的含原体、重庆金属、消毒剂、机溶剂、酸、碱以及放射性等的污水。

3 污泥

指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化粪池污泥。

4

指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

来源危

1 各部门的功能、设施和人员组成情况不同,产生污水的主要部门和设施:诊疗室、化验室、病房、洗衣房、X光照相洗印、动物房、同位素治疗、手术室等水;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放的生活污水,食堂、单身宿舍、家属宿舍水。不同部门科室产生的污水成分和水量各不相同,如重庆金属废水、含油废水、洗印废水、放射性废水等。而且不同性质产生的污水也很大不同。污水较一般生活污水放情况复杂。

污水来源及成分复杂,含原性微生物、毒、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等,具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征,不经效处理会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庆要途径和严重庆污染环境。

2 污水受到粪便、传染性细菌和病毒等病原性微生物污染,具传染性,可以诱发疾病或造成伤害。

3 污水中含酸、碱、悬浮固体、BODCOD和动植物油等毒、害物质。

4 牙科治疗、洗印和化验等过程产生污水含重庆金属、消毒剂、机溶剂等,部分具致癌、致畸或致突变性,危害人体健康并对环境长远影响。

5 同位素治疗和产生放射性污水。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a-β-γ-放射性,在人体内积累而危害人体健康。

处理原则

1 过程控制原则。对污水产生、处理、放的过程进行控制。

2 减量化原则。严格内部卫生安管理体系,在污水和污物发生源处进行严格控制和分离,内生活污水与病区污水分别收集,即源头控制、清污分流。

严禁将的污水和污物随意弃置入下水道。

3 就地处理原则。为防止污水输送过程中的污染与危害,在必须就地处理。

4 分类指导原则。根据性质、规模、污水放去向和地区差异对污水处理进行分类指导。

5 达标与风险控制相结合原则。面考虑综合性和传染病污水的基本要求,同时加强风险控制意识,从工艺技术、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6 生态安原则。效去除污水中毒害物质,减少处理过程中消毒副产物产生和控制出水中过高余氯,保护生态环境安。

2

放规准

2.1 污水的收集 2.1.1 病区与非病区污水应分流,严格内部卫生安管理体系,严格控制和分离污水和污物,不得将产生污物随意弃置入污水。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在设计时应将可能受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与其他污水分开,现应尽可能将受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污水与其他污水分别收集。

2.1.2 传染病(含带传染病房综合)应设化粪池。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传染性污染物,如含粪便等泄物,必须按我卫生防疫的关规定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后的粪便等泄物应单独处置或入化粪池,其上清液进入污水处理。

不设化粪池的应将经过消毒的泄物按废物处理

2.1.3 的各种殊水,如含重庆金属废水、含油废水、洗印废水等应单独收集,分别采取不同的预处理措施后入污水处理。

2.1.4 同位素治疗和产生的放射性废水,必须单独收集处理。

2.2 污水放量 2.2.1 污水放量

1、新建

新建污水放量应根据《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质[2003]4号进行取值设计,做到清污分流,节约用水。

2、现

1)污水放量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2)实测数据时可参考下列数据计算

(1) 设备齐的大或500床以上:平均日污水量为400~600L/.dkd=2.0~2.2kd污水日变化系数

(2) 一般设备的中或100~499:平均污水量为300~400L/.dkd=2.2~2.5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3) (100床以下):平均污水量为250~300L/.dkd=2.5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2.2.2 污水处理设备施规模分类

污水处理设备施的规模以床位数分为10015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000以上等。

2.3 污水水质

2.3.1 新建

每张病chuang污染物的污量可按下列数值选用:

BOD5:40-60g/.dCODcr:100~150g/.d,悬浮物:50~100g/.d;

根据每张病chuang污染物的出量和2.2.1中水量计算新建的设计水质。

2.3.2

1) 污水水质应以实测数据为准;

2) 在实测资料时可参考表2-2

2-2 污水水质

2.4 污水放规准

2.4.1 现规准

如今执行的《污水综合放规准》(8978-1996),将污水按其受纳水体不同的使用功能等规定了相应的粪大肠杆菌群数和余氯规准,对CODSS等理化指标别要求,只需达到要求相对较低的其他污单位规准,且只给出余氯下限而上限。

根据现行规准,现污水处理工艺级别低,主要存在(1) 悬浮物浓,影响消毒效果;(2)水质波动大,消毒剂投加量难以控制;(3) 消毒副产物产生量大,影响生态环境的安;(4)余氯规准上限,过多余氯危害生态安等问题。

2.4.2 新规准

为了加强对污水污物的控制和实施新的环境规准体系,已组织关部门和人员编制《机构水污染物放规准》。

1、新规准对产生的污水、废和污泥进行了面控制,在强调对含病原体污水的消毒效果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安。

2、在生物指标上,新规准对入下水道与入水体的污水提出不同要求。新规准严格区分性质,同时根据污水去向分为两个等级,并在原规准基础上提出严格的控制各级指标。

3、新规准考虑了消毒效果和生态安性问题,针对不同性质及污水去向对消毒时间和余氯量均作了明确规定,严格了余氯规准的上限。

4、在理化指标方面,对入地表水体的污水和传染病污水的CODBOD5SS、动植物油、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都在原规准基础上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以增强污水处理的抗风险性。考虑氨氮也消耗消毒剂,对氨氮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3折叠

处理工艺

3.1 工艺选择原则

根据的规模、性质和处理污水放去向,进行工艺选择。根据1.4.1中分类,分为传染病和综合。污水处理后放去向分为入自然水体和通过市政下水道入城市污水处理两类。

污水处理所用工艺必须确保处理,主要采用的三种工艺: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简易生化处理。

工艺选择原则为:

3.1.1 传染病必须采用二级处理,并需进行预消毒处理。

3.1.2 处理出水入自然水体的县及县以上必须采用二级处理。

3.1.3 处理出水入城市下水道(下游设二级污水处理)的综合采用二级处理,对采用一级处理工艺的必须加强处理效果。

3.1.4 对于不发达地区的小综合,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简易生化处理作为过渡处理措施,之后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3-1 不同处理工艺的情况()

3.2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工艺

对于处理出水zui终进入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的综合,应加强其处理效果,提高SS的去除率,减少消毒剂用量。加强一级处理效果宜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对现一级处理工艺进行改造以加强去除效果和采用一级强化处理技术。

3.2.1 工艺流程

1、对现一级处理工艺进行加强处理效果的改造

改造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处理设备施,对现中较多的化粪池、接触池在结构或方式上进行改造,必要时增设部分设施,尽可能地提高处理效果,以达到污水处理的放规准。

2、一级强化处理

对于综合(不带传染病房)污水处理可采用"预处理一级强化处理消毒"的工艺。通过混凝沉淀(过滤)去除携带病毒、病菌的颗粒物,提高消毒效果并降低消毒剂的用量,从而避免消毒剂用量过大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3-2 一级强化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经化粪池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前部设置自动格栅,调节池内设提升水泵。污水经提升后进入混凝沉淀池进行混凝沉淀,沉淀池出水进入接触池进行消毒,接触池放。

调节池、混凝沉淀池、接触池的污泥及栅渣等污水处理站内产生的垃圾集中消毒外运。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3.2.2 工艺特点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强化处理可以提高处理效果,可将携带病毒、病菌的颗粒物去除,提高后续深化消毒的效果并降低消毒剂的用量。其中对现一级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可充分利用现设施,减少投资。

3.2.3 适用范围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强化处理适用于处理出水zui终进入二级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的综合。

3.3 二级处理工艺 3.3.1 工艺流程说明

二级处理工艺流程为"调节池生物氧化接触消毒"。污水通过化粪池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前部设置自动格栅。调节池内设提升水泵,污水经提升后进入好氧池进行生物处理,好氧池出水进入接触池消毒,放。

调节池、生化处理池、接触池的污泥及栅渣等污水处理站内产生的垃圾集中消毒外运焚烧。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3-3 二级处理工艺流程(非传染病和传染病污水)()

传染病的污水和粪便宜分别收集。生活污水直接进入预消毒池进行消毒处理后进入调节池,病人的粪便应先独立消毒后,通过下水道进入化粪池或单独处理(如虚线所示)。各构筑物须在密闭的环境中,通过的通风进行换,废通过消毒后放,消毒可采用紫外线消毒。

3.3.2 工艺特点

好氧生化处理单元去除CODcrBOD5等机污染物,好氧生化处理可选择接触氧化、活性污泥和好氧处理工艺,如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等工艺。采用具过滤功能的好氧处理工艺,可以降低悬浮物浓度,利于后续消毒。

3.3.3 适用范围

适用于传染病(包括带传染病房的综合)和入自然水体的综合污水处理。

3.4 简易生化处理工艺 3.4.1 工艺流程

简易生化处理工艺的流程为"沼净化池消毒"。沼净化池分为固液分离区、厌氧滤池和沉淀过滤区。三区的主要功能分别为去除悬浮固体,吸附胶体和溶解性物质,进一步去除和降解机污染物,zui后通过沉淀和过滤单元去除剩余悬浮物和降解机污染物,出水质量。所产生沼根据量大小作不同的处理,当1m3污泥制取沼达15m3以上时,收集利用;1m3污泥制取沼不足15m3时,收集燃烧处理。

3-4 沼净化池工作原理图 ()

3.4.2 工艺特点

沼净化池利用厌氧消化原理进行固体机物降解。沼净化池的处理效率优于腐化池和沼池,造价低、动力消耗低,管理简单。

3.4.3 适用范围

作为对于边远山区、欠发达地区污水处理的过渡措施,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4

水处理

污水处理主要包括污水的预处理、物化或生化处理和消毒三部分。为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二次污染,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和废也要进行处理。

4.1 预处理

污水进行预处理的主要是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污物,调节水质水量和消纳粪便,利于后续处理。

4.1.1 化粪池

用于污水处理的化粪池主要普通化粪池和沼净化池。

普通化粪池和沼净化池的原理是通过沉淀的先将机固体污染物截留,然后通过厌氧微生物的将机物降解。沼净化池处理效率优于普通化粪池。

化粪池的沉淀部分和腐化部分的计算容积,应按《建筑给水水》(J15-88)3.8.2~3.8.5条确定。污水在化粪池中停留时间不宜小于36h。对于污泥处置的污水处理,化粪池容积还应包括贮存污泥的容积。

4.1.2 预消毒池

预消毒的是降低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以减少操作人员受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

1、传染病病人的泄物进行预消毒后入化粪池。

2、传染病污水在进入污水处理前必须预消毒,预消毒池的接触时间不宜小于0.5小时。常用的消毒剂次、过氧乙酸和二氧化氯等,粪便消毒也可采用石灰。

3、对于普通综合,可不设预消毒池。

4、生化处理如采用加氯进行预消毒则需进行脱氯,或采用臭氧进行预消毒。

4.1.3 格栅

在污水处理或水泵前宜设置格栅,格栅井与调节池可采用合建的方式。

1、传染病的格栅应选用自动机械格栅;在普通宜选用自动机械格栅(小规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手动格栅)

2、格栅井应密闭,设置通风罩,收集废以进行集中处理;

3、栅渣与污水处理产生污泥等一同集中消毒,外运焚烧。消毒可采用巴氏蒸汽消毒或投加石灰等方式。

4、设计应遵循《室外水》J 14-87(1997)等关规定。

4.1.4 调节池

1、污水处理应设调节池。连续时,其效容积按日处理水量的30~40%计算。间歇时,其效容积按工艺周期计算。

2、调节池宜分二组,每组按50%的水量计算。

3、调节池应采用封闭结构,设风口,防沉淀措施宜采用水下搅拌方式。

4、调节池产生污泥定期清淘,与污水处理产生污泥一同处理。

4.2 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加强一级处理效果宜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对现一级处理工艺进行改造以加强去除效果和采用一级强化处理技术。

4.2.1 一级强化处理

污水的一级强化处理一般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浮等工艺。过滤的固液分离方式需要反冲,操作管理较为复杂,而浮工艺中体释放易导致二次污染。所以污水中一般采用混凝沉淀工艺。

污水的一级强化处理宜采用混凝沉淀工艺。混凝、沉淀池应分二组,每组按50%的水量计算。

1、污水处理量小于20m3/h时,沉淀池宜设备化,可采用钢结构或其他结构形式的一体化设备,池形宜为竖流式或斜板沉淀池。当污水于20 m3/h时,沉淀池宜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形宜为竖流式或平流式沉淀池

2、当沉淀池体采用钢结构时,必须采取切实效的措施。

3、当采用斜板沉淀池,必须设置斜板冲洗设施。其他形式的沉淀池需采取便于清理、维修的措施。

4、设计应遵循《室外水》J 14-87(1997年版)等关规定。

4.2.2 对现一级处理工艺进行加强处理效果的改造

改造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处理设备施,对现中较多的化粪池、接触池在结构或方式上进行改造,必要时增设部分设施。

改建场地时,可将调节池用作沉淀池,在化粪池旁增设调节池。

场地不足时可在地面上增设混凝沉淀池。

4.3 生物处理

污水采用生物处理,一方面是降低水中的污染物浓度,达到放规准;另一方面可消毒效果。生物处理工艺主要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和简易生化处理等。

4.3.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悬浮生长的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对污水中的机物、氨氮等污染物进行降解的废水生物处理工艺。

1. 工艺特点

活性污泥工艺的优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污水适应,建设较低。

活性污泥工艺的缺点是性差,容生污泥膨胀和污泥流失,分离效果不够理想。

2.

曝池和二沉池设计遵循《室外水》J 14-87(1997)关规定;

曝池污泥负荷根据出水机物和氨氮要求,需要时应满足硝化要求。

4-1 活性污泥工艺曝池主要工艺参数

3.适用范围

传统活性污泥法适用于800床以上水量较大的污水处理工程。对于800床以下、水量较小的常采用活性污泥法的变形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

SBR工艺是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变。SBR按周期循环,每个周期循环过程包括进水、反应()、沉淀、放和待机五个工序。SBR单个周期的进水、反应、沉淀、放和待机都是可以进行控制的。每个过程与定的反应条件相(混合/静止,好氧/厌氧),这些反应条件促进污水物理和化学性选择的改变。

SBR工艺具、、基建投资省、较低、及设备产化程等优点。

4.3.2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采用固定式生物填料作为微生物的载体,生长微生物的载体淹没在水中,为反应器中的微生物供氧。由于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微生物固定生长于生物填料上,克服了悬浮活性污泥易于流失的缺点,在反应器中能保持很高的生物量。

1. 工艺特点

(1)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冲击负荷和水质变化的耐受,。

(2)生物接触氧化法容积负荷高,,建设较低。

(3)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泥产量较低,需污泥回流,管理简单。

(4)生物接触氧化法时脱落一些细碎生物膜,沉淀性能较差的造成出水中的悬浮固体浓度稍高,一般可达到30mg/L左右。

2.

(1)生物接触氧化池的填料应采用轻质、高强、蚀、易于挂膜、比表面积大和空隙率高的组合体。

(2)生物接触氧化法已在实际中,关工艺参数见《室外水》J 14-87(1997年版)等相关的设计手册。

3.适用范围

生物接触氧化法适用于500床以下的中小规模污水处理工程。尤其适用于场地面积小、水量小、水质波动较大和污染物浓度较低、活性污泥不易培养等情况,。

4.3.3 -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是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反应器结合在一起的污水处理工艺。根据膜分离组件的设置位置,可分为分置式MBR和一体式MBR两大类。

1. 工艺特点

MBR工艺用膜组件代替了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的二沉池,可进行的固液分离,克服了传统工艺中出水水质不够稳定、污泥容易膨胀等不足,具下列优点:

(1)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以完去除SS,对细菌和病毒也很好的截留效果。

(2) 实现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污泥龄(SRT)的完分离,使控制更加灵活稳定;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量浓,可高达10g/L以上,处理装置容积负荷高,,减小了硝化所需体积。

(3) 利于增殖缓慢的微生物的截留和生长,硝化效率提高。可延长一些难降解机物在中的水力停留时间,利于难降解机物降解效率的提高。

(4) MBR剩余污泥产量低,甚至剩余污泥放,降低了污泥处理。

3.适用范围

该工艺适用于300床以下的小规模的污水处理工程,尤其适用于场地面积小、水质要求高和紫外消毒等的情况。

4.3.4 曝气生物滤池

曝气生物滤池(BAF)是生物膜处理工艺的一种。采用一种粗糙多孔的粒状滤料具很大的比表面积,滤料表面生长生物膜,池底提供曝,污水流过滤床时,污染物被过滤和吸附,进而被滤料表面的微生物氧化分解。当前BAF已从单一的工艺逐渐发展成系列综合工艺,去除悬浮物、CODBOD 、硝化、脱氮等。

1. 工艺特点

(1) BAF可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COD、细菌和大部分氨氮,出水SS小于10mg/L

(2) 微生物生长在粗糙多孔的滤料表面,不易流失,对毒害物质一定适应性,性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膨胀问题。

(3) BAF容积负荷高于常规处理工艺,并可省去二沉池和污泥回流泵房,占地面积通常为常规工艺的1/3~1/5

(12) 需进行反冲洗,反冲水量较大,且方式复杂,但易于实现自控。

2.

3.适用范围

该工艺适用于300床以下的小规模污水处理工程,尤其适用于场地面积小和水质要求高等的情况。

4.3.5 简易生化处理工艺

1.工艺特点:

沼净化池利用厌氧消化原理进行固体机物降解。沼净化池的处理效率优于腐化池和沼池,造价低,动力消耗低,管理简单。

2.适用条件

对于不发达地区的小综合,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简易生化处理作为过渡处理措施,之后逐步实现二级处理或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

上述五种工艺、适用范围与投资水平等汇总于表4-5中。

4-5 不同生物处理工艺的综合比较

5

消毒技术

5.1 污水常用消毒技术

污水消毒是污水处理的重庆要工艺过程,其是杀灭污水中的各种致病菌。污水消毒常用的消毒工艺氯消毒(如氯、二氧化氯、次)、氧化剂消毒(如臭氧、过氧乙酸)、辐射消毒(如紫外线、γ射线)。表5-1对常用的氯消毒、臭氧消毒、二氧化氯消毒、次消毒和紫外线消毒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和比较。

5-1 常用消毒方法比较

5.2 液氯消毒

液氯消毒是污水消毒中zui常用的方式之一。氯(Cl2)是一种强氧化剂和广谱杀菌剂,能效杀死污水中的细菌和病毒,并具持续消毒。氯消毒具药剂易得,成本较低;工艺简单,技术成熟;,投量准确;不需要庞大的设备等优点。但氯毒,腐蚀,、管理一定的危险性。

氯为受压的液化体,一般用罐瓶、槽车、罐车、驳船等压力容器装运。

液氯消毒主要是由贮氯钢瓶、加氯机、水射器、电磁阀、加氯管道及加氯间和液氯贮藏室等组成。

5.2.1 氯瓶

(1)一般情况下,宜采用小容量的氯瓶。氯瓶一次使用周期应不大于3个月。

(2)单位时间内每个氯瓶的氯zui大出量应符合下述规定:

容积为40升的氯瓶:750g/h;500kg的氯瓶:3000g/h

5.2.2 加氯机

污水采用液氯消毒时,必须采用真空加氯机,并将投氯管出口淹没在污水中。

氯向污水中投加是经过加氯机水射器完成,水射器要求自来水0.2MPa压力,在水射器内形成负压,将氯吸入并混合,然后将氯水投加至加氯点。

特例的污水处理工艺加氯方式两种:虹吸式定比加氯和提升式自动定比加氯。

(1)当污水站内集水管道高于站外公共污水管或水体水位时(通常需要600mm的高差),可采用虹吸式定比加氯消毒。

(2)当污水需要提升才能出站外,采用提升式自动定比加氯,消毒投加设备与提升泵同步,由集水池的水位控制污水泵自动启动,同时控制投药同步。

5.2.3加氯管材

(1)输送氯的管道应使用紫铜管;输送氯溶液的管道宜采用硬聚氯乙烯管,阀门采用塑料隔膜阀。

(2)加氯的管路应设的压力表,水射器的给水管上应设普通压力表。

(3)加氯的管道应明装,埋地管道应设在管沟内,管道应一定的支撑和坡度。

5.2.4 加氯间和液氯贮藏室

使用液氯消毒时应设液氯贮藏室和加氯间。

(1)加氯间

污水加氯间位置的选择应根据总体规划、出口位置、环境卫生要求、风向及维护管理和运输等因素来确定。

加氯间主要放置加氯机等除氯瓶以外的加氯设备。加氯间内应必要的计量、安及报警等装置。加氯间门向外开,使用防爆灯照明和其他防爆电机电器,设风扇,换次数按12/小时设计。风扇设在加氯间低处,并考虑室外环境,要远离人员活动场所。加氯间室内电、管道、地面等应考虑防止氯腐蚀。

(2) 液氯贮藏室

液氯贮藏室应尽量靠近投加地点。液氯贮藏室必须吊装设备(使用40kg小瓶可不安装吊装设备)和磅秤。

液氯贮藏室应设可容纳氯瓶的水池,水池应保持一定水位,一旦氯瓶泄漏,应迅速将氯瓶推到水池中。

液氯贮藏室直接通向室外的门要向外开,应设风设备,通风口设在房间离地400mm处。照明使用防爆灯具,设置安和氯报警装置。

5.2.5 适用范围

1、液氯消毒不宜用于人口稠密区内及小规模的污水消毒。可用于远离人口聚居区的规模较大(>1000)且管理水平较高的污水处理。

2、氯消毒由于余氯过高会造成地表水体内水生生物的死亡,因此当污水至地表水体时应采取脱氯措施或慎用氯消毒。

5.2.6 管理

1、严禁加氯机直接向污水中投加氯。

2、液氯用槽车和钢瓶包装。氯包装量:瓶装充装重庆量不得大于1.25kg/L,槽车装充装重庆量不得大于1.20kg/L

3、在操作间或加氯间处应放置方便使用并明显标志的工具箱、维修工具、及防毒面具等。

4、氯瓶放置在磅秤或氯量显示仪上,小瓶应该竖放、大钢瓶则是卧放并固定,不得使其滚动。

5、并联的氯瓶应设置备用瓶,通过自动或手动切换装置更换新氯瓶。

6、氯瓶和加氯机要避开暖、阳光和明火。为正常供氯,氯瓶间的室内温度应保持中温(15)

7、液氯运输、贮存等按11984执行。

5.3 二氧化氯消毒

二氧化氯具氧化剂、消毒剂以及漂白剂的功能。作为强化氧化剂,它所氧化的产物中机氯化物;作为消毒剂,它具广谱性的消毒效果。

二氧化氯必须现场制备。现场制备二氧化氯的方法主要为化学法和电解法。

1、化学法制备二氧化氯消毒工艺是以、亚、次和盐酸等为原料,经反应器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氯体,再经水射器混合形成二氧化氯水溶液,然后投加到被消毒的污水中进入消毒接触池消毒。

2、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消毒工艺是以饱和食盐水为原料通过电解产生二氧化氯、氯、过氧化氢、臭氧的混合体,用于消毒。混合体的协同,具广谱的杀菌能力,其消毒效果远强于任何单一的消毒剂。

5.3.1 工程设计

1、化学法制备二氧化氯消毒工艺

(1)二氧化氯消毒设计和发生器选应根据污水的水质水量和处理要求确定,并考虑备用。

(2)因原料为强氧化性或强酸化学品,储存间必须考虑分开安储放;储存量为10~30天的用量。

(3)二氧化氯溶液浓度应小于0.4%,其投加量应与污水定比或用余氯量。

(4)应设计二氧化氯监测报警和通风设备。

2、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消毒工艺

(1)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设备主要由电解槽、电源、水泵和水射器组成。电解槽使用6V12V两种直流电源。

(2)电解法制备二氧化氯设备的溶盐装置一般与发生器一体化,但因二氧花氯为混合消体,为了能定比投氯,必须设置溶液箱。

(3)二氧化氯是由水射器带出并溶于水的,所以设备间必须足够的压力自来水,如水压不够0.2MPa,需加设管道泵。

(4)应注意设备氢管的设计,及时除在设备过程中产生的可爆炸体。

5.3.2 适用范围

1、二氧化氯消毒不宜用于人口稠密区及大规模的污水消毒。可用于远离人口聚居区、规模较小的污水处理。

2、由于二氧化氯在空中和水中浓度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爆炸,因此该法适用于管理水平较高的污水处理。

3、化学法适用于规模>500床的污水处理消毒。

4、二氧化氯消毒由于余氯过高会造成地表水体内水生生物的死亡,因此当污水至地表水体时应采取脱氯措施或慎用二氧化氯消毒。

5.3.3 管理

1、二氧化氯活化液不稳定,应现配现用。

2、配制溶液时,忌与碱或机物相混合。

3、投加量根据实际水质水量实验确定。

5.4 次消毒

次消毒是利用商品次溶液或现场制备的次溶液作为消毒剂,利用其溶解后产生的次氯酸对水中的病原菌具良好的杀灭效果,对污水进行消毒。

1、次氯酸钠发生器

利用电解食盐水(或海水)制取次水溶液。这种发生器的优点是、、电耗低、耗盐量小,的次可达10~12% (效氯含量)。其缺点是在电表面易形成钙镁等沉积物,需要经常清洗电。

商品次溶液效氯含量为10%~12%,次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具与氯相同的殊味。

2、漂粉精消毒

(Ca(OCL)2)为白色粉末状,具强烈味,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而失效,能使大部分机色彩氧化褪色或漂白。

漂粉精是较纯的次氯酸钙,效氯含量为65%~70%,是一种较稳定的氯化剂,密封良好时能保存(1年左右) 漂粉精用于污水消毒可以直接使用粉剂投加到污水中,既可用于干式投加法,也可以将漂粉精溶解在水里,制成溶液投加到污水中,称湿式投加。还一种方法是漂粉精制成片剂用消毒机投加。

5.4.1 工程设计

1、配套建筑物及设备

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的污水处理站应根据次氯酸钠发生器的号及其附属设备要求进行布置。一般要求需要的盐液制备间和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间。盐液制备间与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间宜分为两个房间。

2、主要工艺参数

(1)根据污水的水质水量、处理级别计算投氯量,按投氯量选择次氯酸钠发生器号及台数,然后计算用盐量、贮盐量。

(2)污水量按zui高日污水量计算,盐水池按12~24h设计。

(3)次溶液贮槽按8~16h设计。

3、次的投配

次氯酸钠发生器所产生的次溶液贮存在贮槽内,可采用虹吸式自动投加或与污水泵连动投加,将溶液通过投加管、电磁阀、流量计将溶液投加到污水池或污水管中。

4、漂精粉的投加

(1)漂精粉的湿式投加需设置溶药槽和投配槽。

(2)溶药槽和投配槽一般用塑料制成,溶药槽需设搅拌器,一般设置2个,投配槽可设1个,沉渣入下水道,溶药槽和投配槽大小按处理污水量和投药量计算确定。

5.4.2 适用范围

1、次消毒不宜用于人口稠密区内及大规模的污水消毒。可用于远离人口聚居区、规模较小的污水处理。

2、漂粉精适用于规模<300床的欠发达地区污水处理消毒。

3、电解法次氯酸钠发生器适用于管理水平较高的污水处理消毒。

4、二氧化氯消毒由于余氯过高会造成地表水体内水生生物的死亡,因此当污水至地表水体时应采取脱氯措施或慎用氯消毒。

5.4.3 管理

1、次溶液贮槽应蚀,可用聚氯乙烯板或玻璃钢制作。

2、在使用次溶液消毒时,必须注意保存条件,经常分析化验其效氯含量,以便掌握效氯的衰减情况,确定每次的量和周期,减少氯的损失。

3、商品次应在21左右避光贮存。

4、应贮存于干燥、阴凉通风的仓库中,防止日晒雨淋,应远离火种和热源,不可与机物、酸类及还原剂共存。

5、漂粉精放入溶药槽,加水配制成效氯含量为1%~5%的溶液,静止澄清,使用上清液投加。每日配制1~2次。

5.5 氯消毒接触池

1、污水消毒按方式可分为连续消毒和间歇消毒两种方式。

2、接触消毒池的容积应满足接触时间和污泥沉积的要求。传染病污水接触时间不宜小于1.5小时,综合污水接触时间不宜小于1.0小时。

3、连续式消毒的接触池效容积为污水部分容积和污泥部分容积之和。

4、间歇式消毒时,接触池的总效容积应根据工作班次、消毒周期确定,一般宜为调节池容积的1/2

5、接触消毒池一般分为两格,每格容积为总容积的一半。池内应设导流墙(),避免短流。导流墙()的净距应根据水量和维修空间要求确定,一般为600~700mm。接触池的长度和宽度比不宜小于20:1。接触池出口处应设取样口。

6、设计时应按设计选定的处理工艺流程的实际情况,按zui不利情况进行组合,校核实际接触时间,以满足设计要求。

5.6 氯消毒设计要点

当污水采用氯消毒工艺时,其设计加氯量可按下列数据确定:

1、液氯消毒参照《室外水》J14-87关章节进行设计。

2、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出水的设计加氯量以效氯计,一般为30-50mg/L

3、二级处理出水的设计参考加氯量一般为10-15 mg(效氯)/L

4、当污水采用其他方法消毒时,其设计投加量应根据具体水质确定。

5、加药设备至少为2套,11备。

6、氯投加量为参考值,中应根据余氯量和实际水质水量实验确定投加量。

5.7 臭氧消毒

臭氧,分子式为O3,具殊的刺激性臭味,是*的绿色杀菌消毒剂。臭氧在水中产生氧化能力*的单原子氧(O)和羟基(OH),羟基(OH)对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杀灭,单原子氧(O)具强氧化能力,对各种病毒、细菌均很强的杀灭能力。

臭氧消毒具反应快、投量少;适应能力强,在pH5.6~9.8、水温0~37范围内,臭氧消毒;二次污染;能改善水的物理和感官性质,脱色和去嗅去味。但缺点是持续消毒功能、只能现场使用、臭氧消毒法设备较高、耗电较大。

臭氧制备法电晕放电法、紫外线法、化学法和辐射法等,工程一般采用电晕放电法。

5.7.1 工程设计

1、污水臭氧处理站应设置空压机房、臭氧发生器设备间和操作间。空压机房安放空压机,空压机应防震和防止噪声。臭氧发生器间应留设备检修空间。臭氧接触塔在寒冷地区应设在室内,尾处理后设管出室外。

2、污水消毒的主要工艺参数如表5-2所示。

5-2 污水臭氧消毒的主要工艺参数

3、在选择臭氧发生器时,要根据污水水质及处理工艺确定臭氧投加量,再根据臭氧投加量和单位时间处理水量确定臭氧使用量,按每小时使用臭氧量选择臭氧发生器台数及号。

4、臭氧与污水接触方式一般采用鼓泡法,泡分散越小,臭氧利用率越高,消毒效果越好。因此要选择水混合的臭氧进装置。

5臭氧设备管道应做处理与密封。

6、臭氧设备间应设置通风设备,通风机应安装在靠近地面处。

7、在工艺末端必须设置尾处理或尾回收装置,反应后出的臭氧尾必须经过分解破坏或回收利用,达到放规准。

5.7.2 适用范围

1、采用二级处理的污水采用臭氧消毒,这样可以减少臭氧的投加量,降低设备投资和。

2、投资及较高,适用于管理水平较高的传染病及综合污水处理。

5.7.3 管理

1、臭氧对人毒,规定大中允许浓度为0.2mg/m3

2、臭氧为强氧化剂,浓度越高对接触物品损害越重庆,使用时应注意。

3、在使用时应控制影响臭氧杀菌的因素,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机物、pH、水的浑浊度、水的色度等。

4、在产臭氧过程中,避免放电电潮湿而造成断路。

5、臭氧的产量受电压、进量和进压力的影响。

6、臭氧的投加量和剩余臭氧量在消毒中起着重庆要,使用时应注意控制。

5.8 紫外线消毒

消毒使用的紫外线是C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是200~275nm,杀菌zui强的波段是250~270nm。紫外线消毒技术是利用殊设计的高功率、高强度和长寿命的C波段紫外光发生装置产生的强紫外光照射流水,使水中的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水藻以及其他病原体受到一定剂量的紫外C光辐射后,其细胞组织中的DNA结构受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从而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以及其它致病体,达到消毒杀菌和净化的。紫外线杀菌速度快,,不产生任何二次污染,属于上的消毒技术。但要求水中悬浮物浓度较低,以良好的透光性。

5.8.1 工程设计

1、采用紫外线消毒时要求被处理的水中悬浮物浓度<10mg/L,在此条件下的照射强度为25-30μW/cm2,照射时间>10s

2、紫外线消毒可采用明渠或封闭。相对而言,明渠比封闭更容易监测和维护,对水流阻力也小。

3、紫外内还应包括清洗设施。污水应采用设置自动清洗装置。

4、紫外用于污水处理过程中放的体消毒时,采用循环式紫外空消毒装置。

5、紫外灯管应回收。

5.8.2 适用范围

1、出水悬浮物浓度小于10mg/L的污水处理可采用紫外消毒方式;

2、在殊要求的情况下,如入某些殊要求的水域时,可采用紫外消毒方式;

5.8.3 管理

1、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并注意眼睛的防护,以免引起损伤。

2、在使用过程中,要别注意对紫外线灯管辐照度值进行测定。

3、使用的紫外线灯,新灯的辐照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紫外线的辐照强度不得低于70 uw/cm2,凡低于70 uw/cm2者应及时更换灯管。

4、紫外线消毒的zui适宜温度范围是20~40,温度过高过低均会影响消毒效果。

5、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两周用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6折叠

污泥、废处理

6.1 污泥处理 6.1.1 污泥的分类和泥量

1、污泥根据工艺分为化粪池污泥、初沉污泥、剩余污泥、化学(混凝)沉淀污泥、消化污泥等。

2、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泥量与原水的悬浮固体及处理工艺关。污水处理构筑物产生的污泥量如表6-1所示。

6-1 污泥量平均值

3、化粪池污泥来自医务人员及患者的粪便,污泥量取决于化粪池的清掏周期和每人每日的粪便量。每人每日的粪便量约为150g

4、处理放射性污水的化粪池或处理池每半年清掏一次,清掏前应监测其放射性达标方可处置。

6.1.2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污泥处理工艺以污泥消毒和污泥脱水为主。水处理工艺产生的剩余污泥在污泥消毒池内,投加石灰作为消毒剂进行消毒。若污泥量很小,则消毒污泥可入化粪池进行贮存;污泥量大,则消毒污泥需经脱水后封装外运,作为危险废物进行焚烧处理。

6.1.3 污泥消毒

1、污泥在消毒池或储泥池中进行消毒,消毒池或储泥池池容不小于处理24h产泥量,但不宜小于1m3。储泥池内需采取搅拌措施,以利于污泥加药消毒。

2、每天湿污泥产量小于2m3的污水处理,污泥可在消毒后入化粪池,此时化粪池的容积应考虑到此部分的污泥量。每天湿污泥产量大于2m3的污水处理,污泥可在消毒后进行脱水。

3、污泥消毒的zui主要是杀灭致病菌,避免二次污染,可以通过化学消毒的方式实现。化学消毒法常使用石灰和。

(1)石灰投量每升污泥约为15g,使污泥pH11-12,充分搅拌均匀后保持接触30-60min,并存放7天以上。

(2)投加量约为泥量的10-15%

(3)条件的地区可采用紫外线辐照消毒。

6.1.4 污泥脱水

1、污泥脱水的是降低污泥含水率,脱水过程必须考虑密封和体处理。

2、污泥脱水宜采用离心脱水机。离心分离前的污泥调质一般采用机或机药剂进行化学调质。

3、脱水后的污泥应密闭封装、运输。

6.1.5 污泥的zui终处置

污泥根据*危险废物分类,属于危险废物的范畴,必须按废物处理要求进行集中(焚烧)处置。

6.2 废处理工艺路线选择

6.2.1 工艺流程

1、为防病毒从水处理构筑物表面挥发到大中而造成病毒的二次传播污染,将水处理池加盖板密闭起来,盖板上预留进、出口,把处于自由扩散状态的体组织起来。

2、组织体进入管道定向流动到能阻截、过滤吸附、辐照或杀死病毒、细菌的设备中,经过效处理后再入大。

3、废处理可采用臭氧、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紫外线、高压电场、过滤吸附和光催化消毒处理对空传播类病毒进行效的灭活。

6.2.2 设计要点

1、按局部通风,针对害体散发状况,考虑密闭罩。

2、对于格栅口和污泥的清除处,由于操作需要,可以采取敞口罩。

3、通风机选用离心式,高度15m

4、通风机流量和压头需要根据不同处理方法的要求选取,对于使用氧化消毒剂的情况,通风机和管材应考虑。

7

放射废水技术

7.1 放射性废水来源 放射性废水主要来自、治疗过程中患者服用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后所产生的泄物,分装同位素的容器、杯皿和实验室的清洗水,标记化合物等放的放射性废水。

7.2 放射性废水的水质水量和放规准

7.2.1 放射性废水浓度范围为3.7×102Bq/L~3.7×105Bq/L

7.2.2 废水量为100~200L/.d

7.2.3 放射性废水放执行新制定的《机构污染物放规准》规定:在放射性污水处理设备施放口监测其总 α<1 Bq/L,总β<10 Bq/L

7.3 放射性废水及衰变池设计 7.3.1 放射性废水应设置单独的收集,含放射性的生活污水和试验冲洗废水应分开收集,收集放射性废水的管道应采用的种管道,一般为不锈钢管道或塑料管。

7.3.2 放射性试验冲洗废水可直接入衰变池,粪便生活污水应经过化粪池或污水处理池净化后再入衰变池。

7.3.3 衰变池根据床位和水量设计或选用。

7.3.4 衰变池按使用的同位素种类和强度设计,衰变池可采用间歇式或连续式。

7.3.5 间歇式衰变池采用多格式间歇放;连续式衰变池,池内设导流墙,推流式放。衰变池的容积按zui长半衰期同位素的10个半衰期计算,或按同位素的衰变公式计算。

7.3.6 衰变池应防渗。

7.4 监测和管理

7.4.1 间歇衰变池在放前监测;连续式衰变池每月监测一次。

7.4.2 收集处理放射性污水的化粪池或处理池每半年清掏一次,清掏前应监测其放射性达标方可处置。

8

监控设备和仪表

8.1 污水设备

污水来源及成分复杂,含原性微生物、毒、害的物理化学污染物和放射性污染等,具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征,不经效处理会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庆要途径和严重庆污染环境;

鉴于污水的传染性,为减少人员对现场的接触,降低传染机会,在传染病污水处理工程中应采用较高水平的自动化设备控制。

8.2 测量仪表的配置原则

仪表的配置应根据资金限制及工艺需要综合考虑。

8.2.1 污水处理站应在出口处配置余氯测定仪和流量计。

8.2.2 采用液氯消毒,应设置液位控制仪对消毒污水液位和氯溶液液位指示、报警和控制;同时应设置氯泄漏报警装置。

8.2.3 流量计宜选用超声波流量计或电磁流量计。

8.2.4 根据规模,400床以下的污水处理工程可只设置液位控制仪表,液位控制仪表可采用浮球式、超声波式或电容式液位信号开关;400床以上的污水处理工程除液位控制仪表外,宜加设液位测量仪,液位测量仪可选用超声波式或电容式液位测量仪。

8.2.5 条件的采用二级处理工艺的亦可设置溶解氧测定仪、PH测定仪等仪表。

8.3 内容及方式

应根据工艺流程、工程规模及管理水平确定水平,主要内容如下:

8.3.1 水位和消毒剂投加是的重庆要内容。消毒剂的投加量应根据余氯测定仪的测定结果调整。

8.3.2 电动格栅除污机和好氧曝;可根据工艺要求,采用定时方式自动启/停。

应当根据工程规模大小、资金额度及传染性差异来确定不同的监控方式。以下几种不同监控方式,供工程设计时参考选用。

1、就地(A):在电控箱及现场按钮箱上控制,不设测量仪表,只设水位信号开关,利用水位信号开关自动开/停水泵。

2、常规集中监控方式(B):分为两种方式。

(1)在总电控柜上集中监控,不另设独立的集中监控柜(B-1)

(2)设独立的集中监控柜()(B-2)

3 PLC监控方式(C),分为两种方式。

(1)在总电控柜内设PLC控制器(C-1)PLC控制器用于工艺设备的,各种设置在总电控柜上集中控制。

(2)设独立的集中监控柜(C-2)

4、计算机监控方式(D)。采用小PLC控制器及微计算机集中监控。该种方式只适用于个别较大、工艺较复杂、维护管理条件的工程采用。

8-1 监控方式的选择

8.4 控制室设计要求 8.4.1 较大规模工艺较复杂的污水处理工程宜设独立的集中控制室,或采用与总电控柜房间(配电室)共用。

8.4.2 独立的控制室面积一般控制在12~20m2。若为计算机监控的控制室,面积应在15~20m2,设防静电地板,室内做适当装修

8.4.3 传染病的控制室应与处理装置现场分离,减少操作人员与现场的接触。

9

处理站建设要求

9.1 处理站的选、安间距及防护隔离要求

处理站位置的选择应根据总体规划、出口位置、环境卫生要求、风向、工程地质及维护管理和运输等因素来确定。

9.1.1 污水处理构筑物的位置宜设在建筑物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9.1.2 污水处理设备施应与病房、居民区等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应设绿化防护带或隔离带。

9.1.3 污水处理站周围应设围墙或封闭设施,其高度不宜小于2.5m

9.1.4 污水处理站应留扩建的可能;方便施工、和维护。

9.1.5 污水处理站应方便的交通、运输和水电条件;便于污水放和污泥贮运。

9.1.6 传染病及含传染病房的综合的污水处理站,其管理建筑物和生活设施宜集中布置,位置和朝向应力求,并应与处理构、建筑物严格隔离。

9.2 处理构、建筑物的设计要求

9.2.1 处理构、建筑物及主要设备应分二组,每组按50%的负荷计算。

9.2.2 处理构、建筑物应采取蚀、防渗漏措施;确保处理效果,安,,利于操作人员的劳动保护。

9.2.3 污水处理构筑物应设空设施,出的水应回流处理。

9.2.4 在寒冷地区,处理构筑物应防冻措施。当采暖时,处理构筑物室内温度可按5设计;加药间、检验室和值班室等的室内温度可按15设计。

9.2.5 高架处理构筑物应设置适用的栏杆、防滑梯和避雷针等安措施。

9.2.6 污水处理站水一般宜采用重庆力流放,必要时可设水泵站。

9.3 处理站的附属设施及相关要求 9.3.1 在污水处理站的设计中,应根据总体规划适当预留余地。

9.3.2 根据的规模和具体条件,处理站应设值班、化验用房、控制室及联络等设施。

9.3.3 污水处理站内可根据需要,在适当地点设置污泥、废渣及废弃物的堆放场地,但以上垃圾必须采取严格封闭措施。

9.3.4 处理站内应必要的计量、安及报警等装置。




智慧城市网 设计制作,未经允许翻录必究 .      Copyright(C) 2021 https://www.afzh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智慧城市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登录 后再收藏

提示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