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是中国前进道路上的负担
阅读:997发布时间:2013-8-21
*,作者提到“中国匮乏伟大商业机构,可围绕国企培育*企业”。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我们从1949年开始就在干“围绕国企培育*企业”这件事情,从大庆油田到一汽、二汽,哪个不是倾全国之力培育的结果,又有哪个成功了呢?相反,正是在那些没有所谓“培育”的行业,中国出现了一些有潜力成为*的企业:华为、联想、腾讯、娃哈哈、大连万达、吉利汽车、比亚迪……。事实证明,如果我们早日放弃培育的思想,放手让中国人去干,我们早就出现更多*企业了,何须再去“培育”?作者说到“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有着明显的经营规模效应和市场先导地位,拥有相对丰厚的人才储备和良好的领导选拔机制”,很对,可是国有企业在这样占尽先机的情况下仍然大而不强,成为扶不起的阿斗,难道不值得汗颜,让我们深思吗?
第二,作者提到“家天下”文化是民营企业成为*的内部阻碍因素。这是典型的想当然的假打逻辑。作者可有举出哪怕一个事例,证明这些过时的思想在影响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以上举出的民营企业中,绝大多数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恰恰相反,“家天下”的文化在体制内中也许更为突出。我们先不说现在的官二代接管国企的案例,当李刚的儿子就觉得他很伟大可以随便撞人的时候,民营企业家的后代们却在默默学习;第三,作者提到“私有化并不一定能够改进市场经济效率”,这是对的,市场经济效率的提升来自充分、广泛的竞争,而不是所有制本身。但是在中国的环境下,从监管到行业标准,从资金成本到资源取得,国有企业的存在正在各个领域,用不公平的手段全方面的阻碍竞争。甚至当国有企业在竞争中落败时,政府也会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助。这样的不公平竞争直接导致了国有企业处于主导地位的行业效率低下。中国的上网费用是发达地区的数倍,网速却只有一半。中石油和中石化以不到世界原油1/10的成本开采,以高于其它主要国家31%的税前价格,向公众销售与这些主要国家同等品质的成品油。天则所估计,仅在银行、石油、电信、铁路和食盐等五个垄断行业中,行政性垄断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就高达19104亿元。这固然和垄断直接相关,但正是“国有”两字,给垄断罩上了光环。
第四,作者说“国有企业更有利于社会财富分配与构建和谐社会”。对不起,事实恐怕直接相反。在以垄断高价向全体人民提供了服务之后,国有企业的垄断利益并没有反馈给社会,连向政府的分红都只有利润的一个零头,却享受了各种补贴、税收减免以及人为压低的资源和资金成本。相反,民营企业无从享受这些优惠,实际造成大量的利润以税费的形式上交。例如,由民营企业主导的房地产业,绝大多数营收(莫谈利润)都是交给政府的税费(换句话说,就是房价中70~80%都是税费)。在交完税费之后,民营企业家自己的收入还要再次交税;在这个之后,还有各种集资摊派。说到对这个社会的贡献,大连万达累计已经向慈善组织捐款26亿人民币,请问中国移动捐了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