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安科瑞新能源有限公司
中级会员 | 第3年

15201760719

电力监控与保护
系统解决方案
能源物联网云平台
电能管理
电能质量治理
电气安全
新能源
数据中心
智能照明
智能网关
电量传感器
其他
中压测控装置

告别传统照明!智能控制系统如何重塑轨道交通光环境

时间:2025/4/9阅读:62
分享:

1.背景

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节能环保与高效运营的双赢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作为一项创新技术,正在改变轨道交通领域的传统照明方式,为车站、隧道等区域带来智能化体验。

2.轨道交通的特殊需求与挑战

轨道交通照明系统面临着独*的环境挑战和严格的运营要求,这些特殊性使得传统照明方案难以满足现代轨道交通的发展需求。深入理解这些挑战是设计有效智能照明解决方案的前提。

地下环境特性构成了轨道交通照明的首要挑战。地铁车站完*位于地下,无法利用自然光照,全年365天、每天近20小时完*依赖人工照明。这种"全人工照明"模式导致能耗高——一个中等规模的地下车站照明系统功率可达200-300kW,日耗电量超过4000kWh。同时,地下空间的封闭性使得散热困难,传统荧光灯产生的大量热量进一步增加了环控系统的负担。

客流波动性对照明控制提出了动态调节需求。地铁站内人流量随时间变化显著:早晚高峰时段客流密集,需要充足照明确保安全和舒适;平峰时段客流减少,但需维持基本照度;夜间运营结束后,仅需保留值班照明。传统"全开或隔盏开"的固定模式无法灵活适应这种波动,要么造成能源浪费,要么影响乘客体验。

区域功能性差异要求多样化的照明策略。地铁车站可分为三大照明区域:公共区(站厅、站台、通道等)、设备区(机房、配电室等)和管理区(办公、休息室等)。公共区需要持续、均匀的高品质照明;设备区仅在维护时需照明;管理区则根据人员活动需求调节。传统方案难以针对不同区域实施差异化控制。

安全与应急要求增加了照明系统的复杂性。作为二级负荷,地铁照明必须具备高可靠性,通常采用交叉配电方式,来自变电所的两段母线分别供电。同时,系统需与消防报警联动,在紧急情况下强制开启指*照明。传统系统实现这些功能需要复杂接线和多重设备,增加了故障风险和维护难度。

维护管理成本是运营方关注的重点。轨道交通照明系统规模庞大,一个车站可能有上千个照明回路,传统人工巡检和维护方式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灯具寿命受开关频次影响显著,频繁手动操作或不当控制会大幅缩短灯具使用寿命,增加更换频率和费用。

乘客体验提升已成为现代轨道交通的竞争焦点。照明不仅满足基本视觉需求,还影响乘客的空间感知和心理舒适度。传统固定亮度的照明无法适应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人性化需求,也难以实现与列车到发等运营事件的智能联动。

面对这些挑战,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场景化控制、自动化调节和集中化管理提供了全面解决方案,不仅解决了传统照明的问题,还为轨道交通运营带来了额外的价值和可能性。

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简介

3.1概述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主要由大核心模块构成:系统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工作电源、时钟控制源及其他系统接口;输入模块负责接收外部控制信号并转换为网络传输信号;输出模块则根据需求控制相应回路的输出。这种模块化设计使系统既能够实现集中管理,又能根据各区域特点进行分散控制,能够很好适应轨道交通复杂多变的环境需求。辅助模块为系统提供组网、供电的辅助设备,通常有网关、辅助电源、信号中继器等。

2.png

 与传统照明控制系统相比,智能照明系统具有显著优势。传统系统通常采用简单的群组控制和时间控制,通过BAS系统控制接触器动作,容易产生打火和拉弧现象,缩短设备寿命。而智能照明系统采用电流过零断开技术,根据采集的电流信号,在正弦波电流过零时断开开关,避免了打火和拉弧,大幅延长了开关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

图片1.png

3.2功能介绍

1.png

 

3.3相关硬件

3.png

4.png

 3.4相关案例

5.png

6.png

4.结语

在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今天,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已成为提升运营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这一系统通过集成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节能技术,改变了传统照明控制方式,为轨道交通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拨打电话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