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S-44F双位置继电器
DLS-40F系列双位置继电器
DLS-41F双位置继电器,DLS-42F双位置继电器
DLS-43F双位置继电器,DLS-44F双位置继电器
DLS-45F双位置继电器,DLS-46F双位置继电器
DLS-41F/10-2双位置继电器,DLS-45F/10-2双位置继电器
DLS-41F/9-3双位置继电器,DLS-45F/9-3双位置继电器
DLS-41F/8-4双位置继电器,DLS-45F/8-4双位置继电器
DLS-41F/7-5双位置继电器,DLS-45F/7-5双位置继电器
DLS-41F/6-6双位置继电器,DLS-45F/6-6双位置继电器
DLS-42F/9-1双位置继电器,DLS-46F/9-1双位置继电器
DLS-42F/8-2双位置继电器,DLS-46F/8-2双位置继电器
DLS-42F/7-3双位置继电器,DLS-46F/7-3双位置继电器
DLS-42F/6-4双位置继电器,DLS-46F/6-4双位置继电器
DLS-42F/5-5双位置继电器,DLS-46F/5-5双位置继电器
DLS-43F/9-1双位置继电器,DLS-43F/8-2双位置继电器
DLS-43F/7-3双位置继电器,DLS-43F/6-4双位置继电器
DLS-43F/5-5双位置继电器
DLS-44F/5-3双位置继电器,DLS-44F/4-4双位置继电器
1用途
DLS-40F系列双位置继电器用于交流、直流操作的各种保护与自动控制系统中,作为切换、闭锁元件。
其中DLS-41F、42F、45F、46F型用于直流回路;DLS-43F、44F 型用于交流回路;DLS-41F、43F、45F型的线圈不串触点;DLS-42F、44F、46F型的线圈串触点。
2结构与工作原理
继电器采用JK-2/28型壳体,外形尺寸、背后端子及安装开孔图见附录2,背后端子接线图见图2。
(a) DLS-41F、43F、45F (b) DLS-42F、44F、46F
图1 工作原理
继电器工作原理见图1,继电器铁芯呈“山”字形,边柱上有线圈,DLS-41F、43F、45F型继电器绕组直接引到端子[见图1(a)],DLS-42F、44F、46F型继电器绕组通过一副内部触点串联后引到端子[见图1(b)]。
当继电器线圈励磁动作时,一组触点闭合,另一组触点断开。继电器的可动系统由磁路中的*磁铁自保持。
在图1(b)所示位置,当左边的线圈供给正确极性的直流电时,铁芯中产生磁通,与*磁铁的磁通方向相反,迫使继电器转换到另一位置,此时与线圈串联的触点断开,电源被切断,继电器靠*磁铁保持在动作后的位置上。触点型式用两位数表示举例如下:
DLS-40F/10-2
动断触点对数
动合触点对数
触点型式是指衔铁左闭右开而言,端子11、12(左)线圈通电为启动,跳闸,动合触
点闭合,动断触点断开,有位置指示(绿色)。
3技术要求
1.规格见表1。
2.动作电压:对48V继电器,动作电压不大于额定电压的80%;其余规格则不大于额定电压的70%。
3.动作电流不大于额定电流。
4.功率消耗
DLS-41F、42F、45F、46F型继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电压绕组功耗不大于5W,电流绕组功耗不大于7W;DLS-43F、44F型继电器每个电压绕组功耗不大于15VA。
5.触点断开容量
在直流有感(τ=5ms)回路,U≤250V,I≤1A为50W;在交流(cosφ=0.4)回路,U≤250V,I≤,为250VA。
6.触点*允许闭合电流为。
7.热稳定性
表1
型 号 | 电源类型 | 左线圈额定值 | 右线圈额定值 |
DLS-41F DLS-42F | 直 流 | 48V | 0. |
1A |
2A |
4A |
110V 220V | 0.2 |
0. |
1A |
2A |
4A |
48V | 48V |
110V | 110V |
220V | 220V |
DLS-43F DLS-44F | 交 流 | 110V | 110V |
220V | 220V |
DLS-45F DLS-46F | 直 流 | 0.2 | 0.2 |
1A | 0. |
2A | 1A |
2A |
4A | 1A |
2A |
6A | 2A |
4A |
当环境温度为40℃,继电器所有线圈耐受110%额定值,历时5min,其温升不超过65℃。
8.电寿命为104次。
9.机械寿命为5×104次。
10.绝缘电阻不小于300MΩ。
11.介质强度
所有电路对外壳之间应能承受交流2kV(有效值)、50Hz的试验电压历时1min试验,而无绝缘击穿和闪络现象。
12.重量约为1kg。
4调试方法
1.线圈串联的触点断开后间隙不小于
0.8mm,其它触点断开后间隙不小于1mm。
2.触点应保证可靠接触,其偏心不超过
0.5mm。
3.触点闭合后应有超行程。
4.继电器在动作过程中,不应停滞在中间
位置,应能可靠地吸合。动板处于任一吸合位置时,触点应保证接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