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常见的交通采集技术介绍
阅读:2201发布时间:2015-8-6
智能交通技术框架主要包括交通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发布四个部分,交通采集技术是智能交通发展的重要的共性基础技术。根据*部交通管理研究所统计,“十一五”期间,交通流信息固定采集点由1.6万个增加到7.3万个,交通监控点由9250个增加到5.1万个。根据tranbbs市场研究成果,2014年与2010年城市智能交通整体市场规模将会翻倍增长,因此初步预测交通流固定采集点也将会有翻倍的增长,达到15万个点左右。
从技术类型上来划分,目前市场中比较常见的交通采集技术包括磁频的车辆检测技术、射频的车辆检测技术、视频的车辆检测技术、波频的车辆检测技术、移动型交通数据采集技术等,有的技术类型中又包括几种采集方式。归纳起来目前市场中常用的交通采集方式主要有线圈、视频、地磁、超声波、雷达、红外线、手机移动终端、浮动车、激光等。
地磁车辆检测器根据车辆本身含有的铁磁物质会对车辆存在区域的地磁信号产生影响,使车辆存在区域的地球磁力线发生弯曲。当车辆经过传感器附近,传感器能够灵敏感知到信号的变化,经信号分析就可以得到检测目标的相关信息。目前市场上的地磁车辆检测器多以无线传输为主,以其检测精度高,稳定可靠,安装维护方便等优点迅速占领市场,在国内的各大城市的道路上已经开始逐步使用。
根据tranbbs调研,中国大约有50%以上地区采用磁性线圈检测技术进行交通流量采集,20%左右采用视频技术,红外超声波技术10%,地磁技术不超过10%的比例。谈及地磁车辆检测器,东北辽河*柳工坦言:目前国内地磁供应商水平参差不齐,前几年尝试使用某厂家地磁车辆检测器,但由于不了解地磁车辆检测器特性,厂家也未给与提醒,zui终使用热力高温烫技术铺路,导致地面下的地磁车辆检测器损坏。现在该地区仍以线圈和视频技术为主。
从技术本身来看,线圈、视频、微波和雷达检测技术在产品功能、建设预算、后期维护等方面各有优缺点。线圈是目前zui为成熟的产品,但后期维护复杂、对交通影响大且费用较高;谁究竟能够替代线圈成为未来主流的检测产品?
北京在2007年实施的北京快速路二期出入口信号控制项目中,安装有700个点位地磁车辆检测器。我们通过当年参与项目实施的北京交通管理局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了解到,该项目由于是中国*个在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中大规模应用地磁车辆检测器,产品稳定性和使用经验均不足,造成产品的使用寿命比较短,检测精度不高等问题,项目实施效果不佳。据调查,北京项目产品属于地磁检测器的早期产品,每一个检测点产品两个为一组,目前这类产品在市场上已经不再使用。
与此同时,用户还有关于电池寿命、抗干扰性能、功能检测率等问题,地磁供应商也在逐步完善和解决,地磁车辆检测器究竟能否成为交通流量检测技术主流方案,仍需接受市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