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增酶切片段多态性(Amplified 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AFLP)是由Zabeau等(1992)发明,并于1993年获得欧洲,该的权现在由荷兰Keygene公司拥有;被誉为新一代的分子标记技术。
AFLP实质上是RFLP和RAPD的的结合和发展,它继承了RFLP的可靠性和RAPD的方便敏捷。AFLP只需要极少量的DNA材料,不需要Sourthern杂交,不需要预先知道DNA的顺序信息,实验结果可以提供大量稳定可靠的信息。同时,AFLP产物是典型的孟德尔方式遗传。
AFLP的基本原理是对基因组DNA限制性酶切片段进行选择性扩增。首先用限制性酶产生基因组DNA酶切片段,然后使用双链接头与基因组DNA的酶切片段相连接形成扩增反应的模板。接头与接头相邻的酶切片段的几个碱基序列作为引物的结合位点。引物由三部分组成:①核心碱基序列,该序列与人工接头互补;②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③引物3’端的选择碱基。选择碱基延伸到酶切片段区,这样只有那些两端序列能与选择碱基配对的限制性酶切片段被扩增。扩增片段通过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分离检测。被扩增的DNA限制性酶切片段由二个限制性内切酶产生,一个为酶切位点较少的限制性酶(如EcoR I),另一个为多酶切位点的限制酶(如Mse I)。所以,AFLP反应的结果是主要扩增那些由上述两种酶共同酶切的片段。采用双酶切的原由是:①多位点酶切产生小的DNA片段,这些片段易被扩增且片段长短适宜在变性胶上分离;②切点数少的酶可减少扩增片段的数目。由于扩增片段是由多切点酶和切点数较少的酶酶切后产生酶切片段,这样就可选择扩增时所需的选择碱基数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③利用双酶切使对PCR产物的单链进行标记成为可能,从而防止胶上由于扩增片段双链迁移率不一致而造成的双带现象(doublets);④双酶切可以对扩增片段的数目进行使活调节;⑤通过少数引物可产生许多不同的引物组合,从而产生大量的不同的AFLP指纹。AFLP技术包括三个主要内容:①模板的制备;②片段的扩增;③聚丙烯酰胺变性胶电泳分离检测。
引物的设计对AFLP的成功与至关重要。引物的设计主要取决于人工接头的设计,接头为双链的寡核苷酸,其设计遵循随机引物的设计原则,应避免自身配对并具有合适的G、C含量。人工接头未进行磷酸化处理,所以只有一条单链被连接在酶切片段末端。Vos等发现扩增结果较好的引物都具有5’端以G碱基开始的特点,以有效地防止双链的形成,同时他们还发现引物3’端寡核苷酸的掺入受dNTP浓度的影响,无论5’端使何种碱基,dNTP浓度过低时双链结构容易产生。对于双酶切反应来说,引物的组合数共有(2n)2种(n为选择碱基的数目)。引物选择碱基的数目一般不超过三个,当引物具有一个或二个选择碱基时,引物的特异选择性较好,选择碱基增加到三个时,引物的选择特异性仍然不错,但随着引物选择碱基的增加,引物与模板的错配频率相应增加,扩增的特异性发生下降。在利用AFLP技术分析较为复杂的基因组时,扩增反应分为两个步骤,先用单选择碱基引物进行扩增,然后再利用多个选择碱基(如3个)的引物进行扩增,这样既可以提高指纹图谱的清晰度,亦可减少非特异性扩增的发生。
2 试验条件
【药品试剂】
5×RL+-Buffer:
50mM Tris·Hac(pH 7.5)
50mM Mg (Ac)2
250mM KAc
25mM DTT
250ng/ml BSA
EcoR I(Pharmacia)
Mse I(N. E. biolabs)
Mse I接头
EcoR I接头
10mM atp
T4 dna连接酶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智慧城市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