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智能化该向智能交通学什么?
从90年代末的车牌识别开始,到2010年后高清一体化智能交通摄像机开始普及推广,近几年智能交通得到了远超行业平均速度的快速发展。然而,为什么只有智能交通取得成功,而其他行业却难有起色?安防智能化和智能交通有多大不同?智能交通的成功模式能否在安防行业推广和复制?
自2008年前后安防行业提出“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的口号以来,高清和网络设备突飞猛进。近几年,网络视频监控的份额逐渐上升,而高清视频也是日渐普及。而智能化年年都是亮点、年年都是理念,但又没办法真正得到推广,一直没有迎来真正的爆发点。
笔者十年来一直从事安防智能化相关工作,对智能化产品的算法、应用、协议、产品、项目、方案和市场诸多方面都有接触,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主要从智能化产品形态、当前智能化安防产品所面临的问题、智能交通成功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安防智能化需前后端齐并进
随着近几年安防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高清化让人看得更清楚,网络化让视频传输和存储更方便,智能化让视频能够更有效地应用。但是,如何有效处理和管理日益增长的海量安防视频数据,这也是安防行业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而智能化不失为其中潜力的解决之道。
当前智能化安防产品主要包括前端智能化产品和后端智能化产品,前者一般都是嵌入式产品架构,后者则一般为服务器模式,二者的基本差别之一就是智能分析和视频数据网络传输的先后关系。概括而言,前端智能和后端智能的差别主要包括:
1、前端智能一般在数据进行网络传输之前进行智能分析,数据传输对网络的要求、依赖和压力都相对较小,后端智能需要通过网络传回视频数据后再进行智能分析,对网络的要求、依赖和压力都较大;
2、前端智能基本都是嵌入式产品,产品形态较为完整,后端智能基本都采用服务器运行模式,产品更接近于解决方案,形态相对不固定;
3、前端智能因为产品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计算性能相对较低,同时能够运行的功能较少,后端智能因为一般采用服务器集中处理模式,计算性能大大增强,能够同时运行多种功能算法;
4、前端智能由于使用环境原因,智能分析一般都是数据采集性质,后端智能因为是对前端网络视频的集中处理,除了可以实现数据采集性质的智能分析功能,还可以开发基于统计和大数据分析类的智能分析或管理功能;
5、前端智能一般采用嵌入式,稳定性相对较好,后端智能一般采用服务器软件模式,稳定性投入相对较大;
6、前端智能开发难度相对后端智能较大,定制开发成本相对较高。前端智能化设备的产品形态相对独立完整,与安防产品的关联较强,在现在安防行业主体仍是设备商的情况下,更容易被厂商接受和产品化,同时也更容易被客户接受。而后端智能化对厂商来说,主要就是软件开发,相对产品形态比较薄弱。
相较而言,后端智能化产品特性相对前端智能化产品更加薄弱,但是其易定制、易集成、功能更全面、计算性能更强大的特性在软件服务框架下,显得更加契合,而前端智能化所面临的用户体验和错误数据处理问题,技术功能和指标问题以及市场经济等效益问题,也是后端智能化需要面对的问题。
立即询价
您提交后,专属客服将第一时间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