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网资讯中心市场分析

新发产品更多
工业机器人VS人形机器人,谁是当下更有价值的产品
2023年07月31日 14:33:28来源:OFweek机器人网点击量:31297
导读人形机器人百花齐放,具身智能成了AI革命的又一个浪潮。
  【智慧城市网 市场分析】1968年,通用电气试制第一台双足机器人,拉开了人形机器人的帷幕,55年后,人形机器人百花齐放,具身智能成了AI革命的又一个浪潮。ChatGPT刮起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狂风,而人形机器人再次被寄予重望,成为这些大语言模型的载体是他新的使命。人形机器人究竟是最佳人工智能载体选择,还是为了炒起一个概念便于AI出货,带动芯片半导体等实体产业的发展呢?
 
  先说结论,维科网机器人观察认为,人形机器人在长期的发展来看仍是具有巨大潜力的赛道,但短期而言,工业机器人仍然是较好的且业绩确定的产品。
 
  制造业复苏,工业机器人迎转机
 
  今年上半年,全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比一季度加快1.3个百分点,各领域“期中考”过关。其中汽车工业多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新高,造船业三大指标继续领跑全球,一批重要技术产品实现突破,产业发展的预期持续向好。
 
  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的下游需求释放,2023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374.70万辆,同比增长44.12%,呈现回暖态势;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52.1GWh, 同比增长38.1%;光伏累计新增装机达 78.42GW,同比增长153.95%;风电累计新增装机达22.99GW,同比增长77.67%。
 
  下游增速与工业机器人的累计产量匹配,从6月份开始,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开始中低速增长,随着消费逐步复苏,有望加快工业机器人回暖迹象。
 
  国内工业机器人厂商们证明了这个回暖迹象,研报显示,埃斯顿上半年业务持续较快增长,基本符合预期,2023年公司利用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强化核心技术和供应链自主可控发展模式;汇川技术发布的2023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预计实现收入119.56——129.96亿元,同比增长15%~25%,实现归母净利润19.75~21.72亿元,同比增长0%~1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44~19.19亿元,同比增长0%~10%。
 
  除此之外,前不久美的集团表示,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二期(下称“库卡二期”)正式投产,未来规划机器人产能8 万——10 万台/年。美的库卡二期项目于2021年4月动工,投资8亿元,完成6栋厂房约20万平方米的建设,厂房自去年底起陆续投入使用,目前,园区常驻人员约1000人,科技人员超过50%。截至今年4月底,园区已经累计生产并交付客户超过5.7万台工业机器人,营业额超过82亿元,累计产值近100亿元。
 
  人形机器人的机遇与困难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国家已经是开足绿灯,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已有6份,接近2019-2022年三年间的总和的8份。
 
  并且,前几年的发布单位通常是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中央部委级以上的单位,而今年主要以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发布的行动方案,意味着机器人产业的重视已经从中央在宏观上的规划到地方因地制宜的落地,有望推动一线城市率先形成产业链,实现机器人产业的“先富带动后富”策略。
 
  在这些文件中,多次有针对性地提到了“人形机器人”这一概念,而非一概而论地称为“机器人”,比如北京的《行动方案》中,提及“对标国际领先人形机器人产品”“支持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关键零部件攻关和工程化”“加快建设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等,人形机器人的指向性相当明显,这是人形机器人在政策中首次受到如此优待。
 
  当然,人形机器人并不是一个长得像人的简单产品,甚至可以说是机器人领域的集大成者,这正是人形机器人的难点所在:如何造一个有用途的、成本较低的人形机器人。
 
  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为例,它全身拥有28个自由度,手部有 11个自由度,会利用动作学习人类,已经可以行走、上楼梯、下蹲、拿取物体等动作。马斯克表示该机器人未来可能控制在2万美金(约合14万人民币)的售价以下,但目前核心零部件占机器人成本的70%,而这些核心零部件中,国外品牌的占有率高达80%,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国产替换,将会成为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绊脚石。
 
  除了高昂的成本,使用场景也会是阻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据了解,目前的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教育、科研、迎宾等,并没有太多的商业化用途,巨大的使用成本和狭窄的使用场景的共同作用下,人形机器人将会面临一个困局。
 
  所以在短期的发展中来看,成熟的工业机器人虽然已是一片红海,但市场价值和业绩预见性更强;人形机器人虽然是蓝海市场,但目前业绩可预见性不强,适合长期发展,并且会先进入工业场景,后走进消费场景。根据东北证券的测算,到2030年工业场景的需求量将达到328.4万台,家庭、商用场景的需求量达到43.5万台,整体市场规模接近400亿美元。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
相关阅读更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正在阅读:工业机器人VS人形机器人,谁是当下更有价值的产品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afzhan@foxmail.com
  • 联系电话0571-87756384
智慧城市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慧城市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慧城市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慧城市网

抖音号:af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i

视频号

AF智慧城市网

视频号ID:sphF7DOyrojJnp8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小红书

智慧城市

小红书ID:2537047074

打开小红书 扫一扫关注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