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资讯

智慧城市网 > 资讯 > 城市在线 > 正文

《山东省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发布

2021-12-13 08:53:16 仪表网 点击量:39843
  【安防展览网 城市在线】12月9日上午,2021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大会在青岛开幕。大会由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城阳区人民政府承办。据悉,山东省目前拥有智能传感器企业70余家,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9.1亿元。
 
  为了大力发展山东省传感器产业,山东省工信厅联合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出台了《山东省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称《计划》)。《计划》阐述了山东省传感器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产业布局、重点任务,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保障措施。
 
  《规划》指出,山东省传感器产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具发展潜力,拥有智能传感器企业70余家,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9.1亿元,在声学、压力和非制冷红外传感器等领域具有比较突出的行业地位和竞争力。声学传感器出货量居全球第一位,市场占有率超过40%,压力传感器在消费类领域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三位,高端非制冷红外成像核心芯片填补国内空白。但是,由于我省智能传感器产业起步较晚,和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型向智能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在部分领域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顶层规划缺失、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足、产业生态不健全等问题。
 
  《规划》提出发展目标,经过三年发展,山东省智能传感器产业取得明显突破,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能力有效提高,产业竞争能力达到国内一流。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到2023年,智能传感器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亿元。紧抓物联网快速发展、智能传感器市场爆发增长、技术创新高度活跃的战略机遇期,做大做强一批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测和系统集成的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
 
  产业链条持续完善。关键环节配套水平不断提升,产业协同发展能力日益增强,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生态完善 的智能传感器产业体系。
 
  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引导智能传感器产业开展合理布局和资源整合,智能传感器产业布局逐渐完善,依托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一批智能传感器核心技术得到突破,行业总体创新投入进一步提升,实现智能传感器及微系统模组的研发和产业化。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创建、培育一批院士工作站、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
 
  《规划》提出了产业布局,依托各市产业基础,发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济南产业化基地、青岛崂山微电子产业园、中德生态园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淄博电子信息产业园、烟台光电传感产业园、潍坊声学光电产业集群等集聚优势,加大龙头企业支持力度,积极发展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算法开发、系统集成等领域,大力支持声学、压力、气体、温度、红外、生物医学等传感器突破发展。重点建设青岛声学智能传感谷和烟台光电智能传感产业基地。
 
  在保障促使方面,《规划》提出:(一)完善工作机制。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等部门做好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评估等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各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与行动计划相衔接的实施方案,落实相关配套政策。相关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同推动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各地方、相关行业组织要加强智能传感器经验模式总结和宣传推广。
 
  (二)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加大对智能传感器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支持一批应用市场广、产业基础好、易于快速产业化的智能传感器项目,对高端芯片产前首轮流片费用给予补贴,对承担技术含量高的封装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给予奖励。培育智能传感与控制首台(套)技术装备,运用保险补偿等政策,推动创新产品进入重点产业链供应体系。加强产融合作,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智能传感器产业领域,引导智能传感器产业与金融资本深度合作,在银行信贷、发行债券、股权融资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多方投入的新格局。
 
  (三)集聚发展合力。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引导各类政策向智能传感器领域倾斜,营造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发展环境。成立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产业协作,形成发展合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加强与智能传感器企业间的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智能传感器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制定行业标准,掌握市场话语权。
 
  (四)强化人才供给。持续优化人才环境,依托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引进顶尖人才“一事一议”等人才工程,积极引进海外领军人才和高端技术人才,支持相关技术中心、孵化创业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设,为高端人才集聚提供载体。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根据需求和自身特色,联合公共服务平台和企业,建设跨学科的智能传感器综合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输送高层次工艺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鼓励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人才培养向智能传感器方向倾斜。

声明:凡来源标明“智慧城市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智慧城市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智慧城市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资讯视频会议协会

咨询中心

服务咨询QQ交谈

在线客服QQ交谈

媒体合作QQ交谈

展会合作QQ交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