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网资讯中心企业关注

新发产品更多
人体到底藏了多少“密码”?它们都安全吗?
2017年11月27日 09:52:40来源:微迷点击量:36245
导读从指纹、虹膜到人脸识别,生物识别伴随着智能手机走入了百姓家。人们也从模糊和好奇,渐渐变成了时尚的体验。人体到底藏了多少“密码”?这些“密码”都很安全吗?
  【中国安防展览网 企业关注】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15日报道,由于汗液中的分子是的,汗液可以像指纹或面部识别一样,实现解锁智能手机。研究人员声称,在未来5到10年里,这种技术可能会成为现实。
 
  从指纹、虹膜到人脸识别,生物识别伴随着智能手机走入了百姓家。人们也从模糊和好奇,渐渐变成了时尚的体验。人体到底藏了多少“密码”?这些“密码”都很安全吗?
 
  人脸识别快但还不安全
 
  生物识别与智能手机结合,如今成了炫酷的一项技术。在今年发布的智能手机中,三星Note 8、IPhone X等一大波机型都搭载了人脸识别系统。
 
  北京释码大华CEO王晓鹏博士说,人脸识别的优点是快,但由于特征点数量少,PS一张高清图像就能攻克二维识别系统。今年央视3·15晚会,主持人在现场技术人员支持下,仅凭一张观众自拍照,就成功攻破了“刷脸登录”的人脸认证系统。
 
  刚刚发布的苹果IPhone X采用了先进的三维人脸识别系统。近,网上曝出越南一家安全公司用3D打印出的人脸面具,居然骗过了它的人脸识别系统,成功解锁。这也证明人脸识别系统并不安全。
 
  未来“看一眼”手机就能支付
 
  虹膜和DNA识别,在生物识别中的性和安全性等级高。
 
  “但DNA识别成本高、技术复杂,决定了它目前无法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中。”王晓鹏说,相对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而言,虹膜识别属于活体非接触式的识别,有四大特点:一是通用性,人人都有,不受年龄、肤色和环境影响;二是独特性,每个人都不同,260多个特征点,保证万亿级的重复率;三是一致性,特征不会改变,人出生18个月后就定型了,终身不变;四是难以造假,真正的活体识别,极难仿制和伪造。
 
  早期的虹膜识别相比其他的识别技术成本偏高,但目前有了很大的突破。今年,王晓鹏带领的释码科研团队参与了公安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国内虹膜识别技术行业标准的起草者和推动者。他们已经成功研发出高度集成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为一体的二合一手机智能芯片。王晓鹏风趣地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也许你的下一部手机就带有新的二合一系统,只要你深情的“看一眼”就能支付。
 
  生物识别技术融合或成趋势
 
  国外新报道,来自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分校的助理教授Jan Halamek找到了一种解锁手机的新方法——通过汗液。
 
  对此,王晓鹏认为,研究人员的这个想法理解起来也简单,每个人分泌的汗水印渍也是的,而智能手机或其他可穿戴设备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这些皮肤分泌物中的特定生物信息,以此来建立起对使用者汗液的识别能力,从而帮助使用者解锁。
 
  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像声纹、指静脉识别也进入人们的视线。
 
  “所谓声纹,是用电声学仪器显示的携带言语信息的声波频谱。它非常适合远程身份确认,只需要一个麦克风或电话、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登录。”王晓鹏说。
 
  不过,声纹识别的缺点也十分明显,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在嘈杂的环境、混合说话下声纹不易获取;人的声音也会随着年龄、身体状况、情绪等的影响而变化;不同的麦克风和信道对识别性能也会有影响。
 
  此外,去年“五一”神农架景区指静脉检票机投用,验票只需3秒,有效缓解了高峰期景区门口拥堵现象。据介绍,指静脉检票系统利用近红外线穿透手指后所得的静脉纹路影像来进行个人识别。
 
  通过指静脉识别仪取得个人手指静脉分布图,将特征值存储。比对时,实时采取静脉图,提取特征值进行匹配,从而对个人进行身份鉴定。
 
  然而,目前静脉识别在市场的运用并不高,它同样有着难以规避的缺点。由于采集方式受自身特点的限制,产品难以小型化,目前无法高度集成到手机等移动终端里。
 
  王晓鹏说,今后的生物识别技术将会取长补短融合发展,而生物识别技术的市场前景仍值得期待。(原标题:解开身体“密码” 未来生物识别技术融合或成趋势)
关键词 生物识别人脸识别智能化
相关阅读更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正在阅读:人体到底藏了多少“密码”?它们都安全吗?
我要投稿
  • 投稿请发送邮件至:(邮件标题请备注“投稿”)afzhan@foxmail.com
  • 联系电话0571-87756384
智慧城市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智慧城市网APP

功能丰富 实时交流

智慧城市网小程序

订阅获取更多服务

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抖音

智慧城市网

抖音号:afzhan

打开抖音 搜索页扫一扫
i

视频号

AF智慧城市网

视频号ID:sphF7DOyrojJnp8

打开微信扫码关注视频号

小红书

智慧城市

小红书ID:2537047074

打开小红书 扫一扫关注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