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防展览网 媒体导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一点鲜明特色:那就是凡事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数学到英语,从舞蹈到钢琴,从绘画到音乐,无一幸免。如今,人工智能、编程教育也要进入小学了。
打“荣耀”的小学生 学得了人工智能课程?
随着阿尔法狗大败李世石在*一战成名之后,原本就大热的人工智能更是好比猛火上浇了滚油,火势蹿到新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AI是大势所趋,各行各业都将随着人工智能而带来升级与变革,并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
为了制胜未来,顺应大势,人才储备是重中之重,难怪国务院在近日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什么?小学生也要学习人工智能和编程了?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管自己家有娃没娃,亲戚家里总有吧,所以这种关系到孩子未来的事儿,往往都会戳到大家的痒处。
质疑声首先扑面而来。
网友A:人工智能需要一定的数学作为基础的,以中小学的数学,怕是支撑不了。
网友B:还AI课程呢?向量、他们能理解?求导他们会? 更别说softmax了, AI是在大量计算的基础上的。
网友C:商家用人工智能忽悠人还好,中国教育用来忽悠学生?搞教育的这些人懂啥叫人工智能? 奇葩。
网友D:在“荣耀”里坑队友的小学生,学得了人工智能。
持反对意见的网友看法比较一致,即:以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水平,根本无法理解人工智能和AI。
但这事儿真的不靠谱吗?在物联网智库采访了数位相关人士后,发现对“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表示支持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的理由也非常充分。
首先,小学的人工智能课程肯定是以应用普及为主,不会涉及到复杂的数学原理。
“又不是真的去让孩子们编写AI程序,肯定只是科普而已......”
一位业内资深的媒体老师认为那些持否定观点的网友们的担心可能有些多余,在她看来,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有利于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帮助他们从强因果性的“公式性思维”转变为大数据时代的“相关性思维”。
在牛顿和麦克斯韦的时代,他们所导出的简洁公式给出了确定性规律,学生们只需死记硬背即可。但我们现在面对的却是更加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多维度和多变量将会导致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还不能用解析式来说明因果关系,但是如果能从足够多的数据中发现相关性,也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轨迹——这便是人工智能作为数据密集型科学可能给学生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吴军在《智能时代》这本书里曾经讲过几个很有趣的例子,比如大量数据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咖啡评论和销售网站上,放信用卡和房贷的广告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广告主凭空想不出这样的搭配,也解释不了背后的确切原因。
也就是说,大数据时代,我们能够得益于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大量的数据中直接找到答案,即使不知道原因。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这种思维,对他们大有裨益。
另一位接受采访的前教育行业从业者同样乐观的表示: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有可能改变学生们对数学这门“枯燥”学科的看法。
“如果从心智启蒙阶段就接收到AI的熏陶,那这帮‘新人类’看待数学这颗又枯又高的树,与我们这帮老古董的视角、高度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见证也参与了数学与算法奇妙的交融,并且他们与生活的结合是如此亲密,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说,AI提升了他们对数学和科学的认知,从而可以展望,以数学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教育有望实现质的飞跃。”
其次,现在培养孩子,要考虑10年-20年后的工作和竞争格局。
几十年前,每一个电梯都会有一个管理员,就是帮助升降电梯。因为美国电梯比较普及,所以这是一个大工种,但是后来电梯有了面板,只要按一个键就能控制电梯到*的楼层。因此这个工种迅速就消失了,而且再也没有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这是技术进步影响人类饭碗的一个典型例子。
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就好比电梯上的那块面板,但是影响的却是各行各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机器人、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报道变得屡见不鲜——显而易见的是,一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会被智能机器取代,而那些原本需要高强度智力活动的受人尊重的金领行业,比如医生、律师、检察官、法官、教师……可能也笑不了太久。
律师曾经是美国地位高的职业之一,但是从2013年以来,初级律师(assistant lawyer)的岗位逐年下降,这是因为“大数据+人工智能”所形成的自动化工具代替了大量对当事人和当事企业的尽职调查工作,而这曾经是初级律师主要的工作之一。
IBM Waston超级医生也是从2013年开始,陆续在一些专科方向给出了人工智能超过人类专家的诊断能力。
今年5 月,李开复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了题为《一个工程师的人工智能银河系漫游指南》毕业演讲,他表示采用智能投资算法获得了比他私人理财顾问高八倍的收益,人工智能将取代交易员、银行职员、会计师、分析员和保险经纪人。就连近的九寨沟地震,快的一篇报道也是由写稿机器人给撰写出来的。
在这种趋势下,如果孩子们的教育跟不上时代潮流,那未来该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安然立足?如此看来,进行全面的智能教育不可忽视。后,小学生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懂的更多,基础更好。
慧科集团战略官、慧科研究院院长陈滢博士告诉物联网智库:“我上学期曾经去给北大附小的孩子们讲过一堂相关课程,发现孩子们很感兴趣,懂得也多。”
仔细想想,这也不难理解,一个人的认知成熟度往往取决于他能接触到的信息的广度,从出生起就被各种电子设备包围的10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未来也将是物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的常驻民。他们一个星期接触的信息量可能比18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接触到的信息还要多,见多,自然会识广。
讲个有趣的故事,iot101君暑假回家的时候,曾经看到我那才上二年级的小弟正在津津有味的看着芒果台播放的狗血青春恋爱大剧。我不禁在心里嗤笑,心说你个小屁孩,懂什么是恋爱吗?然后便假装好奇的问:“这部剧讲的什么啊?”
没想到我那平时作文憋不出来几句的小弟却口齿清晰的给我讲了一遍剧情梗概,而且把剧中复杂的四角关系理的清清楚楚:A喜欢B,B喜欢C,D又来搅局,XX出了车祸,XX又失忆.....后还信誓旦旦的预测了一下女主和男主肯定不会在一起。
听得我是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简直忍不住要为他鼓起掌来。哦,后来我还发现,这小家伙和他的小伙伴们竟然还有一个Q*,群名叫做:暑假作业答案*......嗯,我还能说什么呢?小学生,真的懂得不少啊。
当然,这些持肯定态度的受访者们也不是没有担心,他们的担心大都集中在人工智能课程的具体设置和老师的教授水平上面。教课的老师并不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原住民,要给10后这些真正的AI原住民们教学,中间的鸿沟如何跨越?课程应该教授什么内容,才能真正起到预期的作用。
对此,陈滢博士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应该主要是案例型,场景化的,有案例,有小实践,参观,小论文,重点普及机器与人和谐共处的观点,既要理解机器智能不断提升的事实,也要摒弃那些机器操纵一切的唯机器论,树立正确的人机协同理念,认识到机器智能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则不太一样,大学原有的计算思维课程可以更新,直接加入AI相关的知识......”
除了中小学课程的设置,《规划》还指出,要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名额。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在未来很有可能变成类似英语那样的基础学科。
总的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儿,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可能遇到种种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班主任来占课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