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资讯

智慧城市网 > 资讯 > 媒体导读 > 正文

无人机云平台实时监控理想丰满 现实如何?

2017-06-09 15:35:25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彭苏平 点击量:39844
  【中国安防展览网 媒体导读】无人机产业的技术性很强,因此,技术手段与法律的融合创新,应是未来无人机监管的努力方向。2015年底,民航局出台了《轻小型无人机运行规定(试行)》,强调了“无人机云”的重要性。未来,监管部门应积极建设和完善无人机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实现无人机与军民航空管系统、公安等部门的实时信息交换。一方面便捷无人机的飞行申请,并为其提供飞行相关服务;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以通过无人机云平台实时监控无人机的飞行动态,并实时采取地理围栏设置、警示、禁区告警等监管策略。
 
无人机云平台实时监控理想丰满 现实如何?
 
  2016年, 三款无人机云系统正式获批,某种程度上,这三家运营主体也成为官方“委托代表”,专门汇集无人机飞行信息。不过,在多数无人机制造厂商眼中,这三家云系统运营公司并非官方监管机构,因此他们一般不愿意将飞行数据交给这些平台。
 
  实时监控困难是无人机飞行监管长期存在的问题。从监管方向来看,未来无人机统一接入平台将是大势所趋。
 
  那么,作为官方“*”的云系统运营商,是否有机会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分一杯羹呢?从多家运营商处了解到,客户接入云系统本身并不能为公司带来收益,但是通过下游产业链的深度开发,或有可能打开新的市场。
 
  挖掘下游服务“潜能”
 
  无人机云系统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库内信息是轻小型民用无人机运行的动态数据,能够实现对无人机飞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一家云系统运营公司官方信息显示,建立系统的目的是给无人机所有者提供飞行数据与服务,日后则可以解决无人机申报程序复杂、监管操作不便的难题。
 
  目前,民航局共批复了三款云系统,分别是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的U-Cloud、青岛云世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U-Care以及成都福来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的飞云系统。
 
  无人机接入系统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软件植入,即通过飞行控制内置协议进行对接,多用于研制过程中的无人机;二是硬件植入,即采用第三方“插件”来接入系统。
 
  以上述U-Cloud为例,只要在无人机上装一个SIM卡或类似装置,无人机飞行时的航迹、高度、速度、位置等信息都会被实时纳入云数据库。
 
  而无人机运营企业、无人机驾驶培训机构要接入这个系统,则必须安装一款名为U-Box的设备,通过移动网络实现无人机飞行数据实时传输。
 
  从多家云系统运营公司了解到,单纯接入系统是不收费的,就像在手机上安装一个应用程序一样。
 
  “我不认为可以靠这个来*,因为云系统主要还是为配合监管诞生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行政属性。”一位运营商打了个比喻,“就好比现在手机用户实名制,不可能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同时还要交钱。”
 
  另一位运营商则称,厂商接入系统这块肯定不是赢利点。他介绍,接入系统后,他们会向客户提供相关基础服务,例如定位监测、资讯推送等;同时,如果客户有需要,他们也会洽谈一些“附加服务”。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平台优势帮客户做宣传,也可以把他们对接到招标项目。”这位运营商表示,这些附加服务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一家云系统运营公司上发现,其产品特色及服务包含多个方面,除了无人机运营与监管、定位监控等传统项目外,还包括资源共享与交易、行业解决方案等新兴领域。特别是,该公司还开放了个性化定制功能,意在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
 
  根据艾瑞咨询一份关于无人机行业的研究报告,无人机产业链下游的确诞生了诸多业态,在无人机使用服务中,包括了社交、垂直媒体、融资租赁、保险服务等多个方面。
 
  上述一位运营商表示,对接监管的部分各个运营商其实都做得差不多,因为监管要求是一致的,以后主要区别就在下游服务的开拓上。
 
  不过,并不是每一项新服务都能变现,不少衍生出的附加功能也只是做好产品体验的基本要求,若要产生实际收益,在流量转化上还需进一步探索。
 
  制造商“不买账”
 
  骨感的现实是,尽管拿到了官方批文,但云系统运营商们在无人机制造商那儿却不太受待见。
 
  中国民用航空局明文规定,民用无人机应当安装并使用电子围栏,同时接入无人机云系统。然而出于对客户信息等数据的保护,相当多的无人机制造商并不愿意接入这些第三方系统。
 
  “业内还是很看重这些信息的,一旦上了平台,你卖了多少,什么型号,在哪儿飞,别人都可能知道。”一位无人机制造商人士表示。
 
  另一位从业者则道出了根本疑虑。“他们毕竟不是官方监管机构,只是被委托来汇总数据的,万一不小心数据泄露了呢?”他还补充道,除非强制,不然是不愿意接入的。
 
  前述云平台运营商介绍,对于无人机生产者和运营者而言,接入平台至少可以让产品更有竞争力;云平台上的无人机,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意外事故,另一方面也能获得一定层面上的“政策保护”,“就像出交通事故了,没驾照的处罚会更严重吧?”
 
  对于客户数据,他也强调说,正常情况下,各用户只能看到自己的数据,因为其他用户要求保密的数据他们不会提供出去。
 
  不过,这种承诺还不足以使生产厂商们放心。从一家云系统运营商公布的客户情况来看,真正处于无人机上游制造的只有5%左右,大部分客户都是相对下游的销售和服务公司。
 
  而且,这些客户只是与平台建立合作意向,还是已经接入平台,都不得而知。不过从业内“巨头”大疆创新的“缺席”情况来看,即使全部达成实质合作,接入的无人机数量也相当有限。“可能也就只占总数的零头。”有业内人士预计。
 
  另一家云系统平台虽然显示大疆创新为其合作伙伴,但从大疆相关人员处获悉,双方的合作目前并未有实质性进展。
 
  事实上,大疆主要接入的是由一家名为“北京智宇翔云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民用轻小型无人机安全管理平台。新华社报道称,该平台目前已接入国内超过95%的无人机。不过,该系统却不是获批的“*”系统。
 
  另一方面,大疆本身也早在2014年开始研发自己的无人机管理系统,目前产品已经成型,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通过审批。
 
  外界普遍的说法是,大疆作为无人机的生产制造商,不能同时担任云系统提供商。“主要是出于公平考虑,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对此,大疆方面人士表示,建立该平台主要是为了接入大疆自己的产品,系统建成后就交由监管机构管理,所以并不会出现当“裁判”的情况。
 
  原标题 无人机云系统商业化探索:抢滩下游服务环节

声明:凡来源标明“智慧城市网”的文章版权均为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所有未标明来源为“智慧城市网”的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均不代表本网立场及观点,“智慧城市网”不对这些第三方内容或链接做任何保证或承担任何责任;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内容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要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您还可以输入200个字符)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资讯视频会议协会

咨询中心

服务咨询QQ交谈

在线客服QQ交谈

媒体合作QQ交谈

展会合作QQ交谈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