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处境尴尬 用户粘性差低端市场被垄断
2016年05月24日 18:10:22来源:前瞻网点击量:15994
导读目前,整个智能手环市场基本上形成了三大阵营:、低端以及附加功能市场。
【中国安防展览网 市场分析】2015年被吹得风生水起的智能手环,终于在2016年厂商们做出了一点点改变,不是变智能,也不是变轻便,而是变好看。
本是鼓吹“戴在手上能记录步数、消耗卡路里”,“晚上睡觉能记录睡眠情况”等多种用途的智能手环,面临尴尬的局面。如用户粘度低、市场鱼龙混杂、行业垄断成风等。
目前,整个智能手环市场基本上形成了三大阵营:、低端以及附加功能市场。在市场,形成了苹果、Fitbit、Jawbone及Bong等厂商的争夺战;在低端市场,众多小品牌难敌小米的价格战和品牌优势,小米几乎处于垄断地位;新进厂商就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在火热的可穿戴市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是厂商专注的三个主要领域,作为智能设备和可穿戴设备的代表性品类,智能手环和智能手表在今年仍将保持增长。根据第三方数据调研机构的估计,2016年智能手环出货量将达到4500万台,智能手表则为3200万台,Fitbit、苹果(Apple Watch)和小米仍将占据出货量的前3位,并均将拥有的销量规模。
2011年,Jawbone Up发布智能手环,随后,三星、Google、苹果、耐克等大厂商,以及随后跟进的各类小品牌,使得可穿戴市场在拓荒阶段就迎来爆发式增长。2013年,京东将Jawbone引入智能产品平台,上线以后瞬间抢空。由于产品供货极度匮乏,每月大概能卖掉1000只。
小米作为智能手环低端市场的垄断者,华米科技在今年3月份推出了手环Amazfit赤道系列,据称这个手环及运动计步、运动轨迹、来电提醒、睡眠质量分析、免密支付等基础功能于一身。价格嘛,卖299元,比79元的小米手环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不过,就各方反应来看,除了外表的设计让其颜值比较高外,其他方面也没什么亮点。
宣称能运动手环能改变用户习惯,看来他们的想法要改改了。运动手环尝试着帮助用户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不管是不是所谓碎片化的时间运动。这就意味着,运动手环瞄准的目标消费群,主要是那些本身并没有良好运动习惯的人群。
然而,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这显然不是一件顺势而为的事情。用户黏性比较差的主要原因―大部分人只是买来当个玩具而已,新鲜劲过了,也就丢一边,相信大多数人都是这个感觉。
在这样一个专业而又细分的市场,小品牌无法与小米竞争,更别说苹果等市场了。那么多团队在做,每家又能分到多少份额?在智能手环领域是持续的市场培育和用户教育的过程,也需要整个生态圈的不断完善。手环对这种基于线下强关系的线上社区,依赖度很高。智能手环是中国的可穿戴市场个突破的产品,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智慧城市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